首页 > 文化 >

【汕头文脉】汕头:融合创新侨通四海 文化强市奋楫笃行

发布时间:2022-06-17 09:26:40来源:
姚璇秋(中)在小公园亭指导年轻潮剧演员

文/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赵映光 张晓宜 通讯员 汕宣

汕头地处韩江、榕江、练江三江入海口,古时为滨海冲积地,明代称“沙汕”或“沙汕坪”,至清雍正年间始称汕头。作为潮汕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汕头素有“海滨邹鲁”之称,传统文化、华侨文化、特区文化、商业文化、美食文化、建筑文化、海洋文化等在这里碰撞融合、相得益彰,勤劳聪慧的汕头人民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留下了丰厚的历史遗存。

近年来,汕头市委市政府聚焦“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通过深化历史文化保护利用,推进非遗创新发展,繁荣精品创作,优化文化服务供给,推动文化惠民,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升文化引领力、服务力、创造力和竞争力,为广东建设文化强省贡献汕头力量。

美食为“桥”联结世界

打造美食之都、推进三项工程……

炭烧响螺、潮汕打冷、潮汕卤水、牛肉丸……6月11日晚,广州市从都国际庄园内,“2022从都国际美食文化节开幕式”暨“中国汕头主题日”活动现场上,一道道精细雅致、色香味形俱佳的正宗地道潮汕美食,让受邀外宾食指大动,赞不绝口。

美食不仅是食物,更是承载美好记忆、拉近情感距离的文化载体。据悉,“2022从都国际美食文化节”是以国家或地方主题日的形式,分阶段推介全球各国、各地美食,展示各国独树一帜的传统文化和风土人情,推动全球文明互鉴。

汕头美食为该文化节打响“头炮”,邀请陈进全、蔡振荣、高庭源等潮汕顶级名厨现场展示潮汕菜烹饪技艺,让在场宾客既能感受潮汕菜的独特风味,领略汕头饮食文化,进一步了解汕头风土人情,也能加强潮汕菜与不同菜系之间的交流,用传统味承载起世界情。

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人,有潮人的地方就有潮汕美食。作为中国八大菜系之一粤菜的一个分支,潮汕菜素有“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特点,以其选料讲究、刀工精细、烹调多样著称。作为知名侨乡,汕头享有“中国潮菜之乡”“全国美食地标城市”等美誉,具有清而不淡、鲜而不腥、嫩而不生、肥而不腻、健康养生等独特风味的潮汕菜从这里走向海内外,成为全世界传播最广的中餐代表之一。

“希望参加此次美食文化节,促进相互理解合作,让潮汕美食与国际接轨,让国际友人品尝我们的美食,了解我们的美食文化,更好地提高潮汕美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据汕头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的相关负责人介绍,活动现场还设置了潮阳剪纸表演、潮菜美食家点评、汕头文化展示区,全方位宣传推广汕头美食以及文旅特色资源。

近年来,在汕头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潮汕菜产业发展更为蓬勃,目前汕头拥有众多美食名店、名厨大师和特色佳肴,各类餐饮企业超过四万家,其中国家级、省级餐饮名店有近五十家,餐饮从业人员超过五十万人,一百多位名厨获得国家、广东省烹饪界荣誉。

美食行业蓬勃发展的背后,得益于汕头近年来持续深入实施的“粤菜师傅”工程——汕头把扎实推进“粤菜师傅”工程作为促就业、保民生的重要措施:有“人”、有“菜”、有产业、有文化,用美食“烹”出独具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擦亮汕头美食文化品牌。

这些年,汕头不断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深入推进“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累计开展培训超过2.5万人,带动就业创业超过1.3万人,并且建设了一批省市级“潮菜大师”培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乡村实训基地,大力推动就业增收,不断增强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其中,在“粤菜师傅”人才培养和企业激励体系方面,汕头先后出台了《汕头市推动“潮汕牛肉”粤菜小吃品牌工作实施方案》《汕头市星级“粤菜师傅”认定工作实施方案》等,助力汕头打造美食之都,建设国际美食地标,进一步提升城市品牌形象,推动具有潮汕文化底蕴和地域特色的汕头美食更好地与世界联结。

“2022从都国际美食文化节开幕式”暨“中国汕头主题日”活动现场,受邀外宾食指大动 黄磊 摄

文化赋能特色产业

预制菜、纺织服装、玩具创意……构筑新增长极

潮汕菜被誉为“最好的中华料理”,在预制菜新风口和RCEP背景下,汕头正依托深厚的美食文化底蕴,助推卤狮头鹅、牛肉丸、水产品等经典潮汕菜迈向食品工业品,抢占预制菜万亿级赛道。

近日,《汕头市加快推进潮汕菜预制菜产业发展工作措施》正式印发,出台21项具体措施,用实招真招促进汕头预制菜产业发展,传承弘扬潮汕菜餐饮文化,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创业就业、消费升级和乡村产业振兴,推动汕头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走在全省前列。

其中,用文化赋能预制菜产业发展的相关举措尤其让人眼前一亮:汕头市下来将加强文旅融合,建设富有潮汕特色的预制菜美食文化城(街),传承弘扬潮汕菜餐饮文化,深挖预制菜产业涉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技艺,讲好潮汕菜故事;开发潮汕菜预制菜文创产品和预制菜工业旅游、文化旅游线路,带动特色预制菜礼品销售,逐步形成“现代农业+美食文化+休闲旅游”全产业链。

文化的魅力不止于追根塑魂,更在于结合自身实际、赋能产业发展。目前,汕头正积极统筹艺术教育、文化阵地、文艺院团、艺术创作等资源,推动汕头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民俗文化+旅游”“体育+旅游”“乡村休闲+旅游”“海洋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构建“吃、住、行、游、购、娱”全产业链;推动“动漫+玩具+游戏+影视”产业快速发展、促进印刷包装产业转型升级、支持数字创意产业繁荣发展、鼓励文具礼品产业集聚发展,构筑文化产业新增长极。

5月28日—30日,集品牌推广、文化传播、展示交流、高端论坛、趋势发布于一体的首届中国·潮汕国际纺织服装博览会在汕头举行。这场以“中国潮·世界品”为主题的产业盛会,不仅让汕头纺织服装产业在海内外客商的关注下绽放华彩,还收获了47.3亿元意向订单,吸引数十位业内专家学者、企业大咖等“最强大脑”为产业未来聚智献策。

在汕头坚定不移走“工业立市、产业强市”之路,构建“三新两特一大”产业发展格局的大背景之下,与纺织服装产业同样在潮汕文化的“加持”赋能下,迎来全新发展机遇的还有玩具创意产业。

“世界玩具看中国,中国玩具看广东,广东玩具看澄海”。作为全球最大的塑胶玩具生产基地之一,汕头如今已是中国工艺玩具三大生产基地之一,形成了以造型设计、原料供应、模具加工、零件制造、装配成型、包装装潢、动漫产品、展览贸易和销售运输等专业分工协作、环环相扣、相辅相成的产业群落,并且正逐步向创意文化、人工智能、教育装备等多元、高端维度进发。

立足于雄厚的产业积淀和创新实力,汕头明确提出,未来将重点实施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全力推动数字创意与制造、文化、教育、旅游等产业加速融合、相互赋能,争取用五年时间推动玩具创意产业产值达到500亿元以上。

由工信部和省政府联合主办的以“聚数联侨 共创未来——打造数字经济国际合作先行区”为主题的“2022中国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大会”近期也将在汕头召开。如此高规格的会议之所以选择汕头,不仅得益于这里丰富多元的产业集群、侨乡资源和信息基础设施优势,更在于汕头未来成为中国数字经济创新发展重要枢纽的无限潜力,有利于汕头进一步探索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培育特色优势文创产业发展。

潮阳英歌舞

非遗传承形式创新

潮剧侨批交相辉映,展演、集市……引人入胜

非遗项目展示展演和巡游、美食类非遗集市、非遗购物节和非遗大师精品竞拍、潮剧和潮乐展演、非遗讲坛、非遗法宣传……6月11日是我国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天上午,由汕头市委宣传部指导,汕头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的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汕头市非遗宣传展示系列活动在汕头的文化地标小公园启动。

当天,南枝醒狮、双咬鹅舞、潮阳英歌舞、鲤鱼舞等流传民间的非遗,穿梭千百年时光,在古老的骑楼街区里“走街串巷”,鲜活地舞动,以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嘉年华”,让非遗传承真正实现“见人见物见生活”,真正让“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除了非遗技艺展示外,市民游客还可以现场体验传统美食、与传承人互动、体验感受非遗技艺。

汕头非遗资源丰富,具有整体性保护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汕头大力推进非遗传承保护和利用工作,坚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取得一定的成效:2019年,汕头市“潮汕文艺人才一条街”正式启用,搭建起潮汕传统文化对外交流平台,带动整个小公园开埠区的保育活化,也为本地高层次人才发挥才能创造良好生态环境;去年10月,汕头建成了潮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集中展示了汕头、潮州和揭阳三市的代表性非遗项目,规模位居广东省前列;今年,汕头市有12个项目列入第八批省级非遗名录,58个项目列入第七批市级非遗名录。

潮剧是海内外潮人家喻户晓的国家级非遗项目,位于汕头市的广东潮剧院则是潮剧艺术传承发展的代表性单位。近年来,汕头通过立法保护、举办研修班、牵手中国戏曲学院、建立海外潮剧传承中心等举措,加强对潮剧的保护传承,以戏为媒、以戏为桥,充分发挥潮剧汇侨聚侨的魅力,用乡音凝结乡情,有力推动潮剧文化乃至潮汕文化的海外传播,在海内外潮人间架起一座更为紧密的文化“连心桥”,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中外民心沟通作出积极贡献。

广东潮剧院在精品创作、人才培养、文化惠民和对外交流等方面精益求精、积极创新,推出了《李商隐》等一大批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艺术精品,涌现了第29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林燕云等一批优秀中青年演员。

作为潮剧表演艺术的“活化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姚璇秋在退休后,更是义不容辞地当起潮剧传统艺术保护传承工作的带头人,为传播潮剧文化和传授潮剧传统艺术、培养新一代潮剧人才奉献余热。

汕头因侨而立、因侨而兴。在汕头的历史文脉中,“侨文化”浓墨重彩,入选“世界记忆遗产名录”的侨批档案便是侨乡对外开放和海外华侨华人与祖(籍)国血脉相连的真实记录。

“政府、民间收藏家、批局经营者后代、侨眷以及侨批文化研究者等五个方面都‘动起来’了!”汕头市档案馆侨批分馆(侨批文物馆)名誉馆长林庆熙告诉记者,近年来,汕头积极做好侨批档案的征集、保管、抢救修复和研究开发利用及宣传推广等工作。目前,汕头市档案馆是国内实寄侨批原件藏量最多的国家档案馆,馆藏侨批档案逾7.8万件,是2020年12月馆藏量的两倍多。

除了馆藏实物数量增加外,侨批文物馆在推动侨批文物活化传承方面也作出不少新尝试。据林庆熙介绍,汕头市档案馆在完成侨批文物馆提质升级的基础上,又在档案馆举办“潮汕侨批档案精品展”,突出展示馆藏侨批“时间延续绵长、区域涵盖广泛、家族色彩浓烈、形式款样纷呈、时代烙印鲜明、红色印记明显、批局数量众多”的特色,进一步发挥侨批档案作为世界记忆遗产的特殊价值,推动全社会诚信建设,让侨批文化“走出去”“活起来”。

文脉观察

“人才是第一资源” 理念不断强化

2021年4月18日,汕头市人民政府与中国戏曲学院在北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以“学校+基地”新模式合办中国戏曲学院首个全日制潮剧本科班,建立中国戏曲学院汕头教学实践基地。当年秋季开学,中国戏曲学院迎来28名潮剧学子,开启了潮剧艺术职业全日制本科教育的新时代。

“这在潮剧发展史上是一大创新!”从艺70余年的著名潮剧表演艺术家姚璇秋曾在“潮剧传承与发展座谈会”上激动地评价称,这种创新将为潮剧的传承发展培养出一批学历高、视野开阔、知识积累丰富的优质苗子——潮剧未来的发展,需要这种人才。

事实上,除了人才联合培养机制外,汕头市与中国戏曲学院的战略合作还包括了潮剧艺术创新实践机制、潮剧传承发展“壮根繁花”工程、建立教师名家名师双向交流机制等。

汕头正在全力推进区域文化高地建设,而区域文化中心必将是文化人才的洼地。携手中国戏曲学院的举措,正是汕头市委市政府抢抓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机遇的一项重要成果,也是汕头精准施策倾力打造“文化人才洼地”的生动写照。

目前,汕头正在不断强化“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聚焦引进、选送、培养和扶持等文化人才工作环节,拿出硬招实招加大力度引进高端文化人才;通过选送进修和在职培训等形式提升在职人员的业务素质;培养一批扎根基层的骨干带头人;扶持民营文化团体发展。

其中,随着近年来文旅产业的深入推进,汕头不仅在旅游资源集群、产业融合等方面持续加大马力,同时在文旅人才培养、服务质量提升等方面也下足功夫——在2020年制定出台的《汕头市加快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中就提出,要从发展全域旅游服务体系、引导“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和强化政策扶持、保障等方面着力,建立健全文旅人才培养、选拔、引进机制。

此外,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同样值得关注。目前,汕头全市的文化志愿活动已常态化开展,数千名志愿者充分发挥在基层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创新文艺志愿服务形式,把非遗进校园、进社区与志愿服务、献爱心行动结合起来,丰富市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助力汕头文化强市建设。

文脉数说

市级及以上非遗160项

翻开历史画卷,开埠之路承载汕头从被动开埠到主动开放、再到全面开放的文化记忆,侨批、红头船寄托着潮汕海外乡亲维桑与梓的家国情怀,红色遗址留下了弥足珍贵的革命文化印记,改革开放精神、特区精神奏响了汕头迎头赶上的昂扬旋律。进入新时代,汕头大地呈现出文化繁荣发展的壮美图景。

截至目前,汕头共有160项市级及以上非遗项目,其中14项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51项入选省级非遗名录。现有市级非遗传承人211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5人、省级非遗传承人56人。各类市级以上非遗基地58个,省级非遗工作站1个,市级非遗工作站3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1个。

经各级文物部门核定,汕头市辖区内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62处,省级水下文物保护区1处,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504处;其中革命文物(不可移动文物)65处,包括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革命文物2处,分别是国民革命军东征军总指挥部、政治部旧址和中央红色交通线旧址。

汕头全市现有博物馆、陈列馆、纪念馆15个,现有公共图书馆、公共文化馆16个。出台《汕头经济特区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创建“九大行动”,截至5月中旬已建成区(县)级以上文明村镇342个、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1164个、志愿服务队3006支。

(责编: admin)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