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眼千年·闹中取静品古今
无论到故宫过大年体验皇城风范,还是到国家博物馆实现游弋古今的穿越,又或者到长城上等一场雪,在夜幕下的北京看这城市在佳节时上演的灯光秀……一年一度,总是在这个时候,北京为她那些有情调的市民和带着文艺情怀来这里“朝圣”的八方游客,备下一份艺文荟萃的大礼。
夜幕下的胡同满是烟火气
故宫过大年
公元1420年,故宫正式落成。这组世界上现存最大的古代皇宫建筑群,在东亚大陆的季风轮转中,饱经了600余年的风霜,也度过了600多个春节。作为明清绝对的政治中心,紫禁城里的一举一动都备受瞩目。春节也是如此,紫禁城里的一些礼节会迅速传播到民间社会。当然,影响是相互的,一些民间的春节习俗也会在宫中看到它们的身影。
皇帝赐“福”字
“天下第一福”是康熙皇帝所写,这个福字暗含“子、田、才、寿、福”五种字形。
每到春节,等待长辈发压岁钱是孩提时代最美好的记忆。在清代,二品以上的大臣也有机会在春节受到皇帝的赏赐,赐的不是压岁钱,而是皇帝亲笔题写的“福”字。
这个习俗始于康熙。每年正月初一,先将第一个“福”字挂在乾清宫正殿,再把其余的“福”字张贴在宫廷内廷各处。康熙还将“福”颁赐给王公大臣和地方封疆大吏,以此联络君臣感情,之后的皇帝延续了这一习俗。著名的“天下第一福”也是康熙所写,这个“福”字,字形里暗含“子、田、才、寿、福”五种字形,寓意“多子、多田、多才、多寿、多福”。不过,这个“福”字如今不在故宫,而是在恭王府。
如今,故宫已经成为博物馆,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每年春节故宫依旧开馆,展出古代宫廷过年相关文物,成为很多市民和外地游客春节休闲度假的好去处。除了亲临现场外,市民还可以在故宫官网线上看展,沉浸式感受故宫的年节文化。
故宫角楼夜色之美
放鞭炮和贴春联
乾隆皇帝题写过一副春联:“五云迎晓日,万福集新春。”至今这副春联还藏在故宫博物院。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北宋政治家王安石的这首《元日》,写出了春节时的热闹场景。诗里提到的两项春节习俗—放鞭炮和贴春联,在明清的故宫中,都得以延续。
桃符最早刻画的是门神像,从五代开始,桃符上出现对联,成为春联的代名词。春联也是从皇家走向世俗社会的代表,相传第一副对联为后蜀君主孟昶所作,他在桃符上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一联,成为春联的鼻祖。
清宫里的春联有些与众不同。清宫中的春联最初是用满文书写,到了清中叶以后才改用汉字。还有一点明显的不同是,民间的春联都是用喜庆的红纸书写,清宫最初的春联却是书写在白纸或者白娟上。究其原因,是因为满族贵族崇尚白色,这一习俗一直延续到乾隆时代。另外,故宫里的大柱子本来就是红色,用白纸反而更加醒目。
乾隆作为书法和诗歌爱好者,自然写过很多春联。他题写过一副春联:“五云迎晓日,万福集新春”,至今这副春联还藏在故宫博物院。
鸣放鞭炮也是清宫春节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具有驱赶瘟神恶鬼作用的爆竹,在清宫还有另外的作用—判断皇帝的位置。农历腊月二十四以后,皇帝车驾出入宫禁,每过一道宫门,随侍内监就会在该门处燃放一枚爆竹。在宫里待的时间长的人,都能从爆竹声中,大略推测皇帝所在的方位。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金瓯永固杯
灯火辉煌不夜城
比头顶星河流转更动人的,是地上的万家灯火。
暮色降临的时候,喜欢摄影的人们带着长枪短炮,汇集在故宫角楼的对面,隔着宽阔的水面,静静地等待,不管身边车来人往,一心守候日落月升,等到灯光亮起,把角楼染成金红色,等到明月高悬,银光照彻周天。这时候,下班的人潮渐渐消退,忙碌的都市放慢脚步,北京的夜,就正式开始了。
紫禁城的两面,夜色泾渭分明。
南面的长安街上辉煌的灯火,是大都市忙碌的写照,行走在长安街上,车流如龙、灯光如海,这是人类文明创造的奇迹。紫禁城的北面,四通八达的胡同巷子里,又是另一番世界,这里是老北京印记最深的地方,什刹海、南锣鼓巷、护国寺街、烟袋斜街扎堆于此,漫步于灯光下的小巷中,随处可见千年都城中绵延不绝的生活细节,吹糖人的传承人,可能藏身在一个不起眼的门脸中,精美的瓷器店招牌,掩在大红灯笼的后面……
沿着城市一直往东,现代文明的气息愈加浓厚。到了国贸一带,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间,抬头不见夜空,灯光刺破苍穹,人类文明的造物占据了整个世界。
西部则是观赏京城全景的首选,矗立在夜空中的中央电视塔,顶上的旋转餐厅,可以把京城夜色一眼看尽。或者一直往西,登上西山,香山、八大处等都是绝佳的观赏地。
北京的夜晚,并不是今天才开始繁华。数十万年的人类生活史,数千年的城市发展史,在这个北方原野尽头的城市,留下了无数文明和痕迹,创造了历史悠久的夜文化。
在重大节日中,北京的夜晚往往最是热闹好玩。和过年最贴近的是上元灯节,《燕京岁时记》中记载,“自十三以至十七均谓之灯节。而六街之灯以东四牌楼及地安门为最盛。”这时候,人们织纱绢为灯,结冰雪为器,栽麦苗为人物,装点城市。大街小巷中,花炮烟火、干果鲜食、盆花缸鱼,无不咸备。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文明逐渐融入这个古老的城市。民国时代的文人,留下了许许多多近代北京的记录。比如,朱光潜在1936年写下的《后门大街》中说:“到了上灯时候……后门大街就在它的古老躯干之上尽量地炫耀近代文明。理发馆和航空奖券经理所的门前悬着一排又一排的百支烛光的电灯,照相馆的玻璃窗里所陈设的时装少女和京戏名角的照片也越发显得光彩夺目……前门大街要更加热闹。白天大街两侧的行人便道,现在都支起了长龙似的货摊,既繁荣了市民的夜生活,又解决了一部分贫苦人的就业,很受大众的欢迎。”
古人以灯火喻文明,亿万年来传承不绝,从黑暗的山顶洞里,照破洪荒的一簇火光开始,历尽时光的打磨,一路筚路蓝缕,跌跌撞撞地闯进现代文明的世界,北京这座城市,留下了太多值得品位的痕迹。
所以,不妨在白天的忙碌之后,走出房间,走出日复一日的工作与生活。或者靠近金碧辉煌的古建筑群,在月圆之夜仰观紫禁之巅,或者漫步于胡同中,在光影的罅隙中寻觅岁月的斑驳印记……人们有太多的理由,走进这千年古都的夜色,这夜色中,闪烁的不只是霓虹,更有文明的灯火和历史的光芒。
流光溢彩的车流汇成一条光河
不到长城非好汉
在人类历史上,没有哪项建筑能像万里长城一样,穿越两千多年的时光,绵延万里,凝结着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人们常说:“不到长城非好汉。”如果你也跃跃欲试,北京的长城可千万不能错过。
五百二十多公里的北京长城,和其他省份的长城相比,不算长,却是全国保存最完好、工程最复杂、文化最丰富的段落,闻名中外的八达岭长城、“天下第一雄关”居庸关、“万里长城独秀”慕田峪长城都在这里。
八达岭风云
作为万里长城的精华所在,八达岭地处险要,墙体高大坚固,敌台密集,气势雄伟。明代《长安客话》说道:“路从此分,四通八达,故名八达岭,是关山最高者。”作为重要的军事战略要地,八达岭见证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中国第一位皇帝秦始皇东临碣石之后,从八达岭取道大同,返回咸阳,在八达岭仰天长叹;辽萧太后巡幸、元太祖入关都要经过八达岭;元顺帝夜走黑松林,泣别八达岭;明成祖五次北征蒙古,在八达岭上指点江山。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清朝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一行西逃,途中路过八达岭。慈禧太后站在石头上回望京城,久久伫立,想到此去经年,不知何时才能返京,悲凉之情油然而生。由此,在八达岭关城东门外留下了“望京石”一景。
千百年过去,帝王将相的身影远去了,时代赋予了八达岭长城新的使命。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万里长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作为万里长城中最早向游人开放的地段,八达岭长城先后接待过尼克松、里根、撒切尔、戈尔巴乔夫等数百位外国首脑和众多的世界风云人物,在世界风景名胜中实属罕见。1972年,时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第一次来到北京,打算登上长城看看。然而,突如其来的大雪影响了行程。周恩来总理连夜亲自安排,一夜过去,路上厚厚的积雪“消失”了,80万人工作到天亮。尼克松和夫人站在银装素裹的八达岭长城之上,发出由衷的感叹:“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
慕田峪赏景
从八达岭长城往南,沿著名的“关沟”直下约5公里的中间地带,便是明万里长城最负盛名的雄关之一—居庸关。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吕氏春秋》中有“天下九塞,居庸其一”的记载。居庸关两侧高山巍峨耸立,植被苍翠,悬崖峭壁陡峭不可攀登,是历史上的“兵家必争之地”。不论是金军一举夺下居庸关,导致燕京失陷、辽朝土崩瓦解,还是元代成吉思汗攻陷居庸关,动摇金朝国本,或是李自成大举向明朝进攻,剑指居庸关,可谓“得之则固,失之则殆”。
全长5400米的慕田峪长城,是中国最长的一段长城,也是北京十六景之一。它依山就势,以险制厄,有正关台、大角楼、鹰飞倒仰等景观,长城墙体保持完整,较好地体现了长城古韵。“鹰飞倒仰”是怎么来的?长城由山腰直伸山顶,在山顶立一敌楼后,又突然下降,翻身向下返回山腰,又骤然升起,直到海拔940多米的地方,绕了一个大弯,其形状酷似牛犄角,人们把它称为“牛犄角边”。在“牛犄角边”的两侧,有一段长城被称为“箭扣”及“鹰飞倒仰”。峭壁险峰如鹰嘴倒立,山高风疾,老鹰飞到这里都会被吹得身翻倒仰,可见这段长城之险要。
近年来,长城周边的古村落和古堡也吸引了不少游客的身影。其中,规模较大的延庆戍边重镇永宁古镇,直至今天,依然保持着昔日的繁华。
如果想体验一把毛泽东《沁园春·雪》中“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的豪迈,不妨在下雪天去爬一次长城。行走在崇山峻岭之间,要生出“欲与天公试比高”的凌云壮志。站在那古老的城墙之上,看着片片雪花飘落,想象着数百年前,大国士兵们也是如此站在风雪之中,守望着一方故土。如今,那些人那些事已不再,山河仍在,长城仍在。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彩绘木雕观音菩萨坐像
博物馆里慢时光
历史恍若烟云,似乎只能站在当下遥遥回溯。但历史在博物馆有了形状,它具体成了旧石器时代的石砧,打磨的痕迹清晰可见;一支南北朝的马头鹿角形金步摇,绚丽的金叶熠熠生辉;或者一张元代的至元通行宝钞,桑皮纸上有字有印还有画。历史可观可赏,文明在博物馆实现了宏大与具体的统一。
坐落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东侧,与人民大会堂东西相对称的,是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最高历史文化艺术殿堂和文化客厅。
这座博物馆已经110岁,近20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使它成为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拥有自史前至当代的143万余件藏品,涵盖古代文物、近现代文物、图书古籍善本、艺术品等多种门类。展览包括基本陈列、专题展览、临时展览三大系列,构成涵盖主题展览、基本陈列、专题展览、临时展览的立体化展览体系。其中,“古代中国”“复兴之路”和“复兴之路新时代部分”为国家博物馆的基本陈列,专题展览主要以馆藏文物为基础,包括中国古代佛造像、玉器、瓷器、服饰、铜镜、钱币、书画、科技等十余个专题展览。临时展览包括自主策划展览和引进交流展览两大类,覆盖历史文化、精品文物、考古发现、经典美术作品、地域文化和国际交流等多个方面。
在这里,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中华文明取得的灿烂成就、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不再只是一组模糊的概念,而是在每一件静置的展品中都有迹可循。
如国博馆长王春法所说,从红山文化雕琢精美的中华第一龙,殷商晚期形制雄伟的后母戊鼎,铸有武王征商铭文的利簋,到诙谐传神的东汉击鼓说唱陶俑,体现盛唐气象的三彩骆驼载乐俑,再到宋元明清精彩纷呈的瓷器书画、古籍善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这里绵延不断、薪火相传;从鸦片战争、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的上下求索,《新青年》发出的时代呼唤,到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大事变,井冈山的星星之火,拯救民族危亡的连天烽火,《开国大典》里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万丈豪情,再到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改革开放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生动反映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历史见证在这里逐一呈现。
馆中规整的文物不仅是历史和文明的镜子,也凝聚了文物保护工作者的心血。国博文物数量庞大、类型多样,文物保护任务复杂而艰巨,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之初,国家博物馆的前辈们就以保护文物为己任,筚路蓝缕,典守文脉。后母戊鼎、大盂鼎、四羊方尊都是国之重器,但当初它们进入国博时都有不同程度的破损,甚至是四分五裂的。由于部分文物存放对温度、湿度有着极高的要求,库房内无法安置暖气或普通空调,文物修复师长期伏案工作,夏季与炎热相抗,冬季与严寒对垒。
文物保护不只是在进入库房之后,在发掘现场保护也是必不可少的工作。1991年,国博文保人员赴辽宁绥中元代沉船打捞现场开展抢救保护工作。二河口绵延数十里,只有孤零零一个考古基地院落,周围蚊虫密布。水下考古也并不浪漫,天气瞬息万变,水流湍急,考古队员们在危险中打捞、抢救文明的碎片。
行走在国博展馆中,重生的文物向观众吐露身世,在展馆外,国博“花式”活化文物,使其可赏可玩。2018年以来,国家博物馆确定了“智慧国博”的建设发展思路。采集藏品三维数据,初步建成馆藏文物大数据平台,为文物摸清家底;开发国博App、小程序、智慧导览系统,提供全方位的畅游服务;用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和MR(混合现实)等多媒体技术打造更惊艳的视觉效果,给出更沉浸的观展体验。
2021年,国家博物馆展出月球样品,当年的中秋节,用户在手机上就可以“穿越”到月球,通过AR特效体验“月球挖土挑战”。国家博物馆的各类文创产品、文创食品,甚至常常成为“网红”,层出不穷的创意让文物触手可及。
110岁的国博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显得十分稚嫩,但珍藏在其中的每一件展品,以及借由数字技术活化进入寻常百姓家的文物,都是整个中华民族文明的剪影,是具象化的历史,沉重、有质感,也在无声无迹处昭示着中国文物保护的态度。
“文明的印记—敦煌艺术大展”展出的《乐舞图》(临本)
洞见千年敦煌
由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与敦煌研究院联合推出“文明的印记—敦煌艺术大展”,自2022年8月30日开幕以来,始终是京城备受关注的展览之一。本次展览以“经典敦煌艺术”历史性叙述敦煌艺术成就,以“藏经洞专题”展示敦煌学的宏阔博大,以“1940年以来的敦煌艺术与精神”展现敦煌的现实活力。展品由文物、临本、现当代名家之作构成,280余组件的数量使其成为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敦煌题材展。
在长达6个月的展览期间,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与敦煌研究院以千年敦煌传统文化为脉络梳理宏观呈现,与当代内在的创造性内容连接为落脚点:让更多人以美术馆的观展方式,深度饱览千年历史文化宝库超越时空的魅力;同时,通过充满文化探索性的、高沉浸感的展览现场体验。新春佳节即将到来之际,“文明的印记—敦煌艺术大展”也计划推出各类主题活动,让更多观众走进美术馆,沉浸体验千年敦煌之美。
藏经洞彰显石窟文化魅力
敦煌自古以来便是“华戎交汇一都会”,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主通道。不同民族与各种文化在敦煌交汇、交流、交融,形成了多姿多彩、丰润厚重的敦煌文化。莫高窟就是多元文化交融发展的重要载体和结晶,公元4―14世纪,由于佛教的传播,古代艺术家在莫高窟陆续营建了大量的佛教洞窟,至今仍保存洞窟735个,其中有壁画和彩塑的洞窟492个,包括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两千多身,伴随着20世纪初敦煌石窟藏经洞文献的发现、流散和传播,在中华文化的谱系中催生了举世瞩目的“敦煌学”,使敦煌走向世界。
首先值得关注的是,本次展览的8座极具代表性的石窟时间跨度从北朝开始,历经隋唐,到五代、元时期。其中第285窟被称为“以佛教为主体的万神殿”,内容以佛教为主体,又融合了道教、印度教、婆罗门教、古希腊神话等,是北朝时期唯一存有确切纪年的洞窟。而被称为“打开世界中世纪历史的钥匙”的敦煌藏经洞,是中国20世纪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本次展览特别展示了已经关闭的部分石窟复制品,如第3窟、第220窟、第285窟等,这些经典的数字化、高保真、复制石窟,将最大化地展示敦煌石窟文化的艺术魅力,实现了“窟内文物窟外看”的全新数字化体验场景。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览特别展出了《五台山全图》摹本,原本创作于五代时期,位于莫高窟第61窟,是莫高窟最大的佛教史迹画。画作描绘了佛教圣地五台山的全景,恢弘壮阔。
中国首任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长常书鸿的油画《奶奶》
众多敦煌艺术珍品参展
除《五台山全图》外,展馆内还有众多敦煌艺术珍品。如曾被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改编为动画的《九色鹿经图》。画作将故事高潮“九色鹿陈述溺水者罪行”的情节置于中间,自左而右分别是救人、溺水者行礼、溺水者向国王与王后告密的情节。以白色为主体,点缀有石绿、赭石色的九色鹿身姿雄健,溺水者罪行被揭发后浑身毒疮,皇后翘起手指唆使国王下令捕捉九色鹿的细节充分展现了北魏时期壁画杰出的表现力。
晚唐时期第156窟的《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以及《宋国河内郡夫人宋氏出行图》,整幅壁画气势恢宏,军威赫赫,旌旗猎猎,充分展现了张议潮统军抗击吐蕃,收复河西的雄壮气势,透露出唐人对维护国家领土统一与完整,重建丝绸之路的民族英雄的敬慕之情。此外,还有广为流传的反弹琵琶伎乐天神形象。出现于第112窟的《反弹琵琶舞乐图》,展现了伎乐天随仙乐起舞,举足旋身的刹那间呈现“反弹琵琶”的动势。
除了来自敦煌的艺术珍品,展览还首次系统呈现了常书鸿、董希文、孙宗慰等37位艺术家的70余件作品。
为了增强敦煌艺术大展的多元化展示以及体验效果,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还别出心裁地推出了主题为“元宇宙序曲”,以敦煌为链接的元宇宙数字艺术展。带上VR眼镜进入四十多位艺术家构建的火星文明场景后,再来到回环小组的《异星乐场》里感受一场沉浸式的音乐会,最后用艺术家费俊的《情绪几何》测出并留存下此刻的情绪。
此次“文明的印记—敦煌艺术大展”将于2023年2月28日落下帷幕。
冰灯秀出红火世界
在许多人眼里,北国的冬天,常多壮美和苍凉,少些秀丽与精巧。其实,在很早的时候,人们就学会了利用自然界的冰雪,创作出巧夺天工的艺术品,冰灯即是其中之一。
从古至今冰灯越趋精巧
龙庆峡里的冰灯,每年都有不同的主题,2022年冬奥会无疑是最重要的主题之一
在北京过年,看冰灯是最有趣的经历之一。冰灯作为观赏娱乐品,最早始于北京。早在明代,北京就出现过冰灯,明人孙国敉的《燕都游览记》中载,“灯市在东华门王府街东……在市西南,有冰灯,细剪百彩,浇水成之”。清代以后,冰灯蔚然成风,每到上元灯节前,人们以草扎架子做出各式人形,然后泼水结冰而成。《旧京琐记》中载,此时的冰灯已然种类多样,“镂冰为之,飞走百态,穷极工巧”,还有酒家用冰做成酒瓮、酒瓶,于中空处点灯,“高悬四座,观者叹其绝肖”。
中国古人对冰雪的认识,远超常人的想象,早在1900年前的汉代,古人就发现了冰雪的结晶的形状,这种六瓣的“花”,有别于草木之花,又独有一份晶莹剔透的美,进而成为人们冬日赏玩的美景。近1000年前的宋代,人们发现了水在结冰时形成的各种美丽图案,举凡楼宇、车马、人物、花鸟,莫不具备。然而很快,人们就不再满足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开始在冬日里,创造确定而必然的小幸福,他们凝水成冰,塑成千姿百态的世界,人物、花鸟、建筑、山川,无不在其中。
现代化的技术,使得冰灯的制作越来越精巧,规模也越来越庞大。北京最知名的冰灯会,在延庆山的龙庆峡,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龙庆峡位于延庆城北,距离北京市区85公里左右,这里水源丰富,来自海坨山的水一路穿行,经玉渡山,汇入龙庆峡附近的古城水库。龙庆峡冬季气候寒冷,结冰期长,每到冬天,水库70米高的大坝上,飞流而下的河水,结冰后形成了宏伟的冰瀑,蔚为奇观。1987年,这里第一次举办冰灯艺术节,冰瀑成了冰灯艺术节最重要的依托,三十多年中,人们依托冰瀑,在周边开发了越来越多冰雪盛景。一组组冰灯、彩灯,既蕴含着人们丰富的智慧和创造力,又给游人带来美的享受。
每一年,龙庆峡的冰灯都有不同的主题,刚刚过去的2022年,冬奥会无疑是最重要的主题之一,尤其是龙庆峡所在的延庆,恰好是冬奥会的举办地之一。于是,在2022的春节,这里展示出别样的“冰雪灯会”。冬奥吉祥物“冰墩墩”“雪容融”是必备的元素,形态各异的冰雪运动形象、奥运五环也成为冰灯的素材,配以长城、古建、花卉、人物,构成了独有的童话世界。
2023年的龙庆峡冰灯嘉年华融入极地、海洋等主题元素,呈现中国在南极科考等方面的发展成就,在赏冰玩雪之余,尽享科普乐趣。
冰灯是人们在冰雪世界里创造的美丽童话
巧夺天工的“瑰丽童话”
对于许多北京人来说,冰灯是儿时的记忆,也是银装素裹的冬日里难得的多彩经历
冰灯的冰,往往就地取材,龙庆峡的冰灯,制作材料就来自附近的湖中,人们凿冰为器,制作成千姿百态的形状。在这里,寒冷的气候、时空的距离,都不再是问题,春天的花朵,绽放于严寒的冬日,千百年前的故事,重新在今天演绎。
冰灯的灯,也不同于普通的灯。在过去技术不发达的年代,人们镂空坚冰,“中燃双炬”,映照出水晶一般剔透的光影。在现代,技术的发达,让灯光变得丰富,五光十色,绚烂多彩,大红大绿、金黄橙紫,无不具备,这并非追求艳丽,而是在北方冬季枯黄和雪白的单一景色中,装点出五彩斑斓的世界。
“谁言山川无新意,且看崖边冰雪花”,如果说“崖边冰雪花”是天工造就,那么冰灯就是人们在冰雪的世界里,用巧夺天工的技艺,创造的美丽童话。
一场冰灯秀,只有在天时、地利、人和共同具备时,才能实现冰与火的完美交融,以冰雪为躯,以火焰为心,在黑夜中绽放光明,在人们面前展示出奇幻瑰丽的阵容。
在北京,人们曾经创造了这样的奇迹,也依然在不断地创造奇迹。对于许多生活在北京的人来说,冰灯是不仅是儿时的记忆,也是银装素裹的冬日里难得的多彩经历。尤其是过年的时候,和一家老小、亲戚朋友,或寻觅于城市的角落,或远赴京郊的山河,追寻一场冰雪与灯火的盛会。而随着冬奥会的举行,冰雪运动的兴盛,在未来,传统的冰灯,也将会这个北方都市中,演绎出新的故事。
游客在龙庆峡体验独属冬季的乐趣
影院里的视觉奇观
2022年12月16日,“技术狂人”卡梅隆执导的《阿凡达:水之道》(以下简称《阿凡达2》)在中国内地上映。为了构建一个超乎寻常、充满无限可能的潘多拉异星世界,卡梅隆在技术上再创新突破,打造了一套专为水下拍摄准备的动作捕捉系统,还特别准备了一个容纳90万加仑海水的巨大水箱,以最大程度模拟洋流,在3D技术的运用方面也更加炉火纯青,同时还采用杜比视界HDR和杜比全景声沉浸式音频进行制作,只为打造身临其境、震撼人心的观影盛宴。
与此同时,2023年春节档(1月22日),由郭帆执导,吴京、李雪健、沙溢等主演,刘德华特别出演的科幻电影《流浪地球2》也将与内地观众见面。4年前的《流浪地球》为中国科幻电影打开了一扇窗,这次郭帆导演在制作上又做了升级,光是置景面积就比4年前翻了10倍。
春节期间,看一场电影是很多人休闲娱乐的选择之一。这两部大片都是创作者多年磨一剑的心血,无论是故事,还是视觉奇观上都让观众无限期待。
科幻电影《流浪地球2》海报
《流浪地球2》高帧率 首选CINITY影厅
看一部电影,观众观影过程是否舒适,主要取决于几个指标:银幕亮度、银幕大小,色彩逼真度、声音、座椅舒适度等,特别是看一些视觉大片,这些指标的作用就愈发明显。影院技术专家张先生说,观众在选择放映格式时,比较保险的就是选择品牌。
就好比最近你想跑步健身,不知道买什么跑鞋,那最安全的办法就是去买品牌,这些大的品牌是经过千锤百炼的试验和市场的优胜劣汰之后树立起来的,能够保证你跑步时轻巧、舒适、不伤脚。
电影放映格式的选择也同理,它也有很多比较有保证的品牌,比如IMAX、杜比影厅、CINITY影厅、LUXE巨幕厅等。
IMAX,银幕尺寸大,标准的IMAX银幕宽22米,高16米,是普通影厅的4倍。并且专属IMAX画幅,比普通银幕多出26%内容,视听体验更好。但IMAX也分很多种类,比如数字IMAX、激光IMAX,前者是早期的数字厅,亮度和分辨率较低,观感不够极致,建议选择IMAX激光厅。
杜比影院,一大特色就是杜比全景声,世界上第一种基于声音对象的沉浸式音响系统,声音系统无敌手。另一特色是杜比视界,它提供了最暗0.007尼特,最亮高达4000尼特的对比度,并支持更大的色域,以此提供更明亮的色彩和更高质量的画面。做个对比吧,激光IMAX的对比度是8000比1,而杜比视界可以达到惊人的100万比1。但它也有缺陷,就是3D眼镜太重,镜片尺寸小,长时间观影可能会有点累,对本身戴眼镜的观众不太友好。
CINITY影厅,中国自主研发品牌,4K/3D/120帧格式的标杆,全球独此一家。当年李安《双子杀手》的顶配格式只能在CINITY厅看。它的银幕均匀度极高,即使在边缘位置也能确保与中间位置一致的观影体验。
LUXE巨幕,是RealD的品牌,银幕宽度最低标准16米,需配备至少7.1声道的音响系统。它的最大优势是不低于6FL的高亮3D放映,以及极为均匀的巨幕亮度分布。还有一点,LUXE厅采用的3D技术为圆偏振光来产生立体图像投影,优势是观众能够随意的倾斜头部,不会产生重影。
Onyx LED厅,大号电视直接颠覆传统影院放映模式,亮度、分辨度、画质全面碾压,影院观影如同走进家庭影院,不关场灯都能看清银幕画质。缺点是银幕尺寸小,最大的也才14米,与巨幕观影差距大。2018年,全球首个14米宽的三星Onyx LED电影屏在北京首都电影院揭幕。
《阿凡达2》的发行通知上显示,该片有20种发行版本,全部为3D版本,并且最高版本为4K/3D/48帧,所以上述品牌基本都能满足这个版本的放映。
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副董事长傅若清透露,《流浪地球2》将会是中国第一部全片高帧率的电影,“但至于会是60帧,还是120帧,还要等到电影后期时,找到最适合的帧率表达。”如果《流浪地球2》最后的发行版本中有60帧,甚至120帧格式,那无疑选择CINITY影厅再合适不过。金逸影城(朝阳大悦城店)、大地影院(北京顺义隆华店)、橙天嘉禾影城(北京祥云店)、博纳国际影城(方庄店)、中影国际影城(党史馆店)、中影国际影城(小西天店)、英嘉国际影城(金源店)等都有CINITY厅。
电影《阿凡达:水之道》海报
看《阿凡达2》 可重回中国电影博物馆
2010年1月,《阿凡达》在中国内地上映,这是全球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3D大电影,收获近14亿元票房,不仅成为国内首部票房破10亿的电影,也是北美地区之外的票房第一高。
当时IMAX放映系统国内落地,大都在科技馆等公益机构。坐落在北京草场地的中国电影博物馆在2008北京奥运前开幕,而后一直不温不火。但自开售《阿凡达》IMAX电影票以来,1500多张电影票在半个小时内售罄,该影院还史无前例地放映了午夜场。影迷小羊至今还记得当时一票难求,观众在寒风中排起长队的情景。
《阿凡达》在内地的上映,让中国电影博物馆从此“一战成名”,成为无数影迷心中的圣地。
近12年后,卡梅隆携《阿凡达2》又回到中国内地,作为当时重要见证者的中国电影博物馆,也值得观众再次回到故地,不光是为了怀念当年的时光,也是为了体验下那极致的视听震撼。中国电影博物馆IMAX巨幕影院银幕高21米,宽27米,总面积567平方米,座位数403个,是目前北京第二大的巨幕影院。
比中国电影博物馆的银幕还大的,是中国科学技术馆IMAX巨幕影院,它也是目前亚洲最大巨幕影院。银幕高22米,宽29.58米,总面积650平方米,座位数632个,配备两台NEC NC 3541L+双色激光放映机,营造无与伦比的放映效果。
观众想观看《阿凡达2》或《流浪地球2》,设备顶级的影院、品牌院线是不错的选择。目前北京地区的影院内的银幕基本都是著名品牌,如杜比、IMAX、CINITY等放映品牌。影院放映的亮度、画质、声音等硬件标准也很高,可以保证《阿凡达2》《流浪地球2》的放映效果。
书香氤氲读北京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北京,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北京生活、北京故事。对于生活或者曾经生活在这座城市中的人们而言,北京有着太多的过往,也有着说不尽的现在和未来。熙熙攘攘、热热闹闹的是北京,端庄丰盈、意蕴悠长的是北京,疏朗大气、古拙无声的同样是北京。
北京是什么样的?在北京生活是什么样的?在北京过新年又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对于每一个生活在其间,或者曾经生活在这里的人来说,这座城市就是最温暖、最丰富的所在。癸卯兔年就要到了,准备欢欢喜喜迎新年的时候,也不妨从这些书中了解这座城市的更多面貌。
《北京的春节》(增订本)
作者:何大齐
版本:活字文化丨商务印书馆
2022年1月
贴窗花、吃糖瓜、抖空竹、戴红绒花、祭祖、包饺子、压岁钱、放花炮、烧火判儿、雍和宫打鬼、撒灯花、摇元宵……老北京过春节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从腊月初八到正月十五,往后还要延续到二月二龙抬头,前前后后接近两个月的时间。在这期间,年俗活动接踵而至,这些老北京(北方地区)春节习俗串起与过年有关的传统民俗和种种生活记忆,也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民风民俗的集中展示。红火、热烈的春节,饱含着对平安团圆幸福的祈求,富于生活和烟火气息。
《旗人风华》
作者:罗信耀
译者:罗进德
版本:文津出版社
2020年8月
这本书原名《小吴历险记—一个北京人的生命周期》,是一位老北京人专门写给外国人阅读的北京民俗小说。该书最早用英文写就,在美国、日本等地取得了比较广泛的影响。书中以20世纪一位老北京人吴家小秃儿从生到死的日常生活为主线,包括生子、婚丧嫁娶,也包括进香、赛马、上朝,过大年、逛庙会、逛厂甸儿、上元逛灯等,虽是小说,却真实记录了老北京多姿多彩的生活方式。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罗信耀的记述不仅让该书耐读有趣,他又善于版画,书中大量生动的插图,对我们还原那些老北京消逝的记忆极具启发价值。
《老北京的生活》
作者:金受申
绘图:李滨声
版本:北京出版社
2016年10月
想要了解老北京,触摸最真实的北京人生活,这本书不可不读。正如金受申所言:“北京的风俗物事,一事有一事的趣味,一事有一事的来历,小小的一个玩物也有很深微长远的历史的。”作为研究北京民俗问题的专家,金受申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在当时的一些报刊上发表文章,介绍近代北京的逸闻轶事,用一种趣味化的文字,描写北京的实际状况。全书共分为六部分,用剪影的方式记述了老北京的四季时令、婚丧礼俗、吃喝忆旧、消遣娱乐、旧京百业等风物人情,对于今时今日的生活,仍然具有丰富的趣味和现实意义。
《北京烟树》
作者:侯磊
版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22年1月
隆福寺的汉藏文化背景,中轴线的朝代隐语,通州的漕运码头传说,侯氏家族的照相馆史……在一个年轻的“老北京人”眼里,北京城的历史变迁、精神延脉和世俗人情,那些对童年和故乡的依恋与回味,都寄望于依依柳烟中。“燕京八景”中有“蓟门烟树”一景,意指北京前身蓟城的古城墙上树木蓊郁,如雾如烟,而这正是书名的由来。作为老北京的后代,侯磊在一系列的回忆中,记叙了胡同人生、街面儿江湖、皇城掌故,就自家照相馆的兴衰、东安市场的变迁、中轴线的今昔娓娓道来;将胡同叫卖的余音、德容底片的旧影、北平澡堂的氤氲、簋街食府的百味,这些百年来的色声香味一一描摹,展现了一位“80后”青年作家眼中北京市井的人间烟火。
《北京:当历史成为地理》
作者:刘东黎
版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1年3月
穿行在北京这座城市,流连在北京的历史遗迹、旧址之间,缓慢地走过胡同、茶馆、庙会等老北京所特有的场所。这座世界上规模最为宏大的古城,完美地保留了中国古代城市结构:宫殿、坛庙、街巷、府第、花园、商区、河脉……历经朝代的更迭或者全球化的冲洗这座城市神秘、悠远而又宏大,隐藏于时空变迁之下的是这座已经存在了3000余年古老城市的优雅姿态。书中,刘东黎从审美、人文地理学的角度选取了紫禁城、长城、中轴线、天坛、钟鼓楼、圆明园、胡同和四合院、天桥、积水潭、旧城墙和门楼、燕京八景、国子监等北京的27处地标性景点予以解读,边行边思,揭开了这座城市与她的人民所拥有的更为丰富的内心世界。
《我在北京捏面人儿》
口述:郎志丽、陈永昌
撰写:吴欣还
版本:商务印书馆
2022年11月
宣统元年年三十儿,街上,祭神的花炮逐渐多起来。胡同里,每家都在剁饺子馅,响成一片。入夜,花炮声、剁饺子馅儿声里终于传出了婴儿的哭声,在家家户户一手白面的时候,一个叫双喜的男孩儿出生了……双喜就是后来的面人郎—郎绍安。从宣统元年开始,郎家百年起落与老北京的市井风情、城市变迁紧紧相连,这其中很多事情的准确细节已无法还原,但郎家的面人儿、郎家的记忆与冰心、老舍们的笔端或并行或交错,应该可以揉捏出些对郎家、对面人儿、对手艺人、对老北京的印象。不得不说,这是一本小人物的大历史。从走街串巷的艺人到工艺美术研究所的民间艺术家,郎氏面人儿捏的是戏,是民间传说,是老北京街头的人和事。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