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铁牛”捞出31年,为何一直露天摆放不保护?专家称没人敢动
自从中华文明诞生以来,都会面临一个巨大的问题,那就那是黄河下游缺口泛滥,黄河决堤,庄稼被淹没,百姓的房子甚至会被冲垮……根据历史文献记载,黄河下游决口泛滥约有1500多次,为了避免这种想象,在历史曾进行了20多次大改道。
《周易》有云:“牛象坤,坤为土,土胜水。”于是就诞生了“黄河铁牛”,用来镇压在黄河古道两岸,而在31年前,就捞出了唐朝时期的黄河铁牛,经历了1000多年的历史,黄河铁牛早已变成了文物,既然捞出来了,为何不将此物放入博物馆珍藏,反而让它露天摆放,这是为何?
事情的发展经过是这样的,开元年间,公元725年,在位于永济市城西15公里蒲州城西的黄河古道两岸,修建了4尊铁牛,目的是为了稳固蒲津浮桥,维系秦晋交通。
这座桥和黄河铁牛历经过了唐宋时期的战火,到了元朝末年被毁坏,之后也就没人管这个地方了,随着黄河的泥沙沉积,铁牛慢慢的被泥沙所掩埋。
直到20世纪40年代,在枯水期的时候,还有人说下河摸到过黄河铁牛的牛角,甚至牛角还会刮伤船底,不过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谁还有心思来捞铁牛。到了50年代的时候,黄河积淤更加严重,水位也上升了,到了六七十年代,黄河铁牛彻底埋没在河水下两米深的地方了。
直到1988年,此时的国家正在大力寻找、修复文物,唐朝时期的黄河铁牛也成为了永济县博物馆和当地政府大力寻找的对象,经过一年多的勘查,终于在1989年找到,在蒲津渡遗址上发现了它们,四尊铁牛全部出土。
经过勘查,还发现了四个铁人,两座铁山,一组七星柱,和三个土石堆。这也是我国首次发现了黄河古渡口遗址。据专家分析,这组“开元铁牛”是蒲津渡遗址中保存最完整、最突出、最有观赏价值的文物,其历史悠久、制作工艺水平极高,在国内乃至世界上都是罕见的宝贝。
铁牛的大小基本相同,但神态各异,造型生动,有的前脚蹬地,有的后脚作蹲伏状,活灵活现,别看这是一堆铁疙瘩,这造型和真的牛一样,做到了完美还原。同时铁牛身边还有四个铁人,每头牛旁边都有一个人牵着,栩栩如生。
从另一个角度看,自古以来:“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牛五行属土,土胜水,安置在黄河边上,在古人眼中是对肆意泛滥的黄河的一种震慑,寄托着人们要征服水患的勇气和毅力,铁牛象征着地,七星柱仿照的是天上北斗七星的布局,加上还有人和山,囊括了宇宙万物。
中国著名的桥梁专家唐寰澄先生也不由得称赞:“这属于一个具体的工程建设,是技术和艺术有机结合的典型,对中国的桥梁、冶金、雕塑事业做出了贡献,同时也是中国桥梁史上为我独尊的无价之宝。”
作为文物,一个酒瓶子、一个个鼻烟壶、甚至是一块旧菜板、一粒粟……这些看似没什么的东西都能被收进博物馆,黄河铁牛不管从历史意义、还是艺术价值、制造工艺上都唯我独尊的存在,可是被捞上来了31年之久了,还被放在那,其实不是不想搬进博物馆好好保管,而是不敢动!
专家告诉我们,首先,先看它的重量,黄河铁牛每尊高1.9米、长约3米、宽约1.3米,这都是实打实的精铁打造而成的,每头牛大约45t~72t,同时铁牛还和铁人、七星柱等用铁链连在一起,重量就更重了,不仅不好搬运,还容易造成文物损坏。
另外,山西文物局考古专家解释,如今铁物质生锈在文物保护中是仍是一道世界性难题,黄河铁牛经过日积月累的冲刷和泥沙的淘洗,表面已经开始腐化,有着一层厚厚的铁锈,加上黄河铁牛本身的重量,如果有人刻意搬动它,可能会造成巨大的损害。
目前为止,如何让黄河铁牛安全着地,并且防止其进一步锈化,是一直困扰着专家的问题。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