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徐悲鸿画笔下描绘的劳动人民

发布时间:2023-04-28 11:26:41来源:
文|卞文志

今年是徐悲鸿先生逝世70周年。日前,重庆徐悲鸿美术馆举办了“为人民造像——徐悲鸿笔下的劳动人民主题作品展”。此次展览,会集了从“汲登百丈路迢迢”的巴人,到怡然自得、田间休息的农夫,从各条战线上做出重要贡献的战斗英雄和劳动模范,到1951年山东水利工程中的农民工群像,通过徐悲鸿创作的《渔夫》《慰劳》《海军战士》《战斗英雄》等35幅经典作品,梳理了徐悲鸿反映人民生活、歌颂人民英雄、弘扬民族精神的艺术创作。

作为近现代著名画家,徐悲鸿在其不足六十年的生命中,艺术创作力非常丰沛,作品达千余幅。1937年,徐悲鸿随国立中央大学从南京迁至重庆,执教艺术系,直到1942年创建中国美术学院筹备处,可以说,这是他艺术生涯中最重要的5年。他以振聋发聩之声,倡导画家要以人为本,描绘现实生活,改变泥古不化、千山一面的中国画颓势。他身体力行,绘制了许多锐意革新的杰作,如《巴人汲水图》《巴之贫妇》《会师东京》《群奔》等。其中,《巴人汲水图》更是被誉为徐悲鸿最具人民性和时代精神的代表作。

画家以其高度概括的手法,将巴人传统汲水的宏大场面分解为舀水、让路、登高前行3个段落,精心绘制了多幅草稿,描绘了男女老幼共7个人物。画面最下方的男子,匍匐着前身,右手紧抓一只巨大的木桶,从湍急的嘉陵江水中迅捷熟练地舀水。旁边衣着褴褛的赤足妇女,正把舀满的水桶吃力地提到岸边。中景一位头缠汗巾、赤臂裸腿的男子,弓着身体,肩负重担,努力地攀登着陡立而漫漫的石梯。与其相呼应的是身穿长衫、肩挑空担的青年男子,他谦恭地站立在路边的石头上,以同情与怜悯的目光凝视着吃力攀登的挑夫。上方3位已攀至江岸顶端的挑夫爬完了艰险的陡梯,迈开大步急行。画面段落之间,由江岸的岩石和层层的石阶连接、贯通,呈“之”字排开,使画面错落有致。画上题诗:“忍看巴人惯担挑,汲登百丈路迢迢;盘中粒粒皆辛苦,辛苦还添血汗熬。”诗文满含着徐悲鸿对劳动人民的钦敬与同情,隽永深长的画外之意发人深省。

新中国成立后,徐悲鸿时刻被建设者如火如荼的热情感动着,准备画一幅歌颂新社会的油画,并想出去走走看看,体验生活,收集资料,进行创作,但是由于繁琐的事务缠身未能成行。1951年春天,徐悲鸿在报纸上看到了鲁南苏北兴修水利的消息。处于鲁南苏北交界的黄河支流经常发生水患,泛滥成灾,危害巨大,山东导沭工程是疏导沭河,引入沙河归海,另外开凿沂河,灌溉田地,变水患为水利,工程浩大。他决定绘制一幅歌颂山东人民火热劳动场景的画作。

为此徐悲鸿两次赴山东鲁南地区的水利工地,在工地上他被群众热火朝天的奉献精神和劳动激情所打动鼓舞。他在水利工地上曾致夫人廖静文函:“吾热爱生活,热爱勤劳智慧的人民,这里热气腾腾,用龙腾虎跃来形容,最恰当不过了。请不要担心我的身体……现在我怀着强烈的创作欲望,正在构思一幅新的《愚公移山——导沂水利工程的万分之一》,并为此抓紧写生。”随着1953年徐悲鸿去世,这一伟大宏图终未能实现,但他在水利工地考察期间,创作了大量的素描稿,积累了大批素材。

徐悲鸿一直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并且沿袭了法国学院派的创作传统,每一张油画都会创作很多小稿,包括素描和油画稿,反复推敲人物动态、画面布局、光影分布等创作因素,而且画中人物大都有真实人物模特参考,如此作品才更具真实度和生命力。为歌颂劳动者,赞美最纯真的人性品质,徐悲鸿在创作上花费了大量心血,曾创作数幅人物画巨作,现在看来,这些画作仍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人文价值。

例如《慰劳》这幅油画作品表现的是军民团结一家亲的场景,百姓杀猪宰牛慰劳解放军战士,画中人物表现亦是充分完整,男女老幼欢欣鼓舞,百姓如同对待亲人一样对待战士,正是党相信人民、依靠人民的体现,这幅画作成为那个时代特有的富含精神动力的文艺作品。

《九州无事乐耕耘》是徐悲鸿晚年最重要的代表作,它是一幅表现农耕题材的作品。这种将人与动物相结合创作的宏幅巨制,在徐悲鸿的创作中是极为少见的。画中牛与三个人依次渐远渐小,取用西画中焦点透视的原则,使视觉焦点集中在农耕场景上。农民和牛均以写实手法描绘,造型准确而生动,又有灵活多变的笔墨,不失为一幅结合中西画法精髓的写实主义佳作。徐悲鸿在作品中非常巧妙地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精神面貌,描绘出祖国前线与后方的同心协力,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支援抗美援朝战争的动人场面。

《船夫》也是徐悲鸿描绘劳动场面的一幅巨作,运用西方古希腊雕塑般的形体表现人的力量感和运动感,结合了传统东方水墨的晕染表现山水田园,近处枝叶与人的穿插形成空间关系,让这一场景既有运动感又有一种宁静致远的美妙。与此同时,画家用现实主义的精神对船上晾晒的衣物、饮水用的器具等加以细致描绘,如实地反映出漓江上船家的真实生活。作品塑造出的人物生动、真实,反映了契合民族精神和生命张力的典型形象,体现了中国人民坚韧不屈的力量,充分发挥了艺术给人以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的作用。

(责编: admin)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