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院丨红绿釉陶灯:佑世间长明
“在时人心里,它不仅能佑世间长明,也会给漆黑的幽冥世界带来光亮。”
红绿釉陶灯,陶器,西汉文物,通高27.8厘米,1969年11月河南省济源轵城泗涧沟出土,现藏河南博物院。
灯上圆盘为施红绿釉伸颈昂首、双翅张开、尾向上翘欲起飞的金乌造型,盘内中央有一较短的插蜡烛锥状尖,盘下有一绿釉圆柱,柱上端雕塑有一蹲坐姿兔形动物,柱下雕塑有四肢柱立拔地绿釉短足蟾蜍形座。
光是什么?
最早的人类因火的出现,找到了阳光之外另一种光源。从此在古代人眼里,光是太阳,也是火。
用火来照明,拿在手里的一把火被称作“烛”;利用油脂,或做蜡烛、或制成油灯,于是就产生了灯具。
这件灯具盛着代表希望和温暖的火光,在时人心里,它不仅能佑世间长明,也会给漆黑的幽冥世界带来光亮。
专家解读:
据河南省博物院文博副研究馆员张建民和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博士王琼介绍,传说中金乌象征着太阳,兔和蟾蜍象征着月亮,日、月相合为“明”,意为昼夜常明。灯柱上的兔和蟾蜍是常出现在西王母图像里的意象,这样的造型体现了时人希望能得到西王母护佑的愿望。此灯造型独特、生动优美,是汉代灯具难得的一件艺术佳作。
我国的灯具历史源远流长,犹如一幅卷帙浩繁的艺术长卷。早在殷商时期,人们就会使用松脂火把照明。这一时期多为铜制或陶制的“豆”形灯,也有少量的玉制类灯。其造型简单:上为灯盘,下为底座,以柱相连。此时灯具大部分出土于王室贵族墓葬中,是墓主人生前的实用器皿。
秦朝时期,出土的灯具数量不多,材质大多为青铜类和陶质类,其造型可分为人俑形灯和仿日用器形灯。到了汉代,随着社会的经济繁荣,灯具的使用、种类以及制作工艺都超过了战国和秦代。灯具由礼器逐步转向生活器皿,汉代灯具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在汉灯中,动物形象灯具数量众多,可谓千姿百态,其中呈现出不少精美之作,有的庄严而华丽,有的质朴而憨厚,令人赏心悦目,这是因为汉代人对一些动物有崇拜的风俗。这些以动物和瑞兽为创作原型的灯具,设计巧妙,栩栩如生,被赋予吉祥、和平、生活美满的美好寓意,意趣盎然,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总之,灯具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和文化现象,凝聚了先民们的智慧和结晶,是社会经济和文化大发展的缩影。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