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身上的香气,是一个人德行最好的写照?
闻香识人
香,是一种能够散发出芳香气味的物质,自古以来就被人们广泛使用于祭祀、礼仪、医疗、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
香的种类繁多,有本土的草本植物,如蒿、萧、兰、蕙等;也有外来的树脂类,如檀香、沉香、乳香等。香的用法也多样,有燃烧的焚香,有涂抹的涂香,有佩戴的佩香等。
那么,古代人们为什么对香如此重视呢?下面跟随河大卫从历史典故和诗词歌赋中寻找答案。
敬畏和祈求
古人认为,香气能够通达天地,传达人心,感动神明。因此,在祭祀祖先、神灵或鬼魂时,都要用香作为供品或祭品,以表达敬意和愿望。
《诗经·小雅·斯干》中说:“既醉既饱,福禄来反。我将大祭,告诸祖妣。既醒既罢,旨酒思柔。我将大燎,告诸神祗。”这里的“大祭”和“大燎”都是指用鬯(chàng)酒和香料进行的盛大祭祀仪式。
《楚辞·九歌·东皇太一》中也描述了用各种香料进行祭祀的场景:“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降福穰穰兮无疆。”这里的“蕙肴”是指用蕙草包裹的肉食,“兰藉”是指铺设兰草的地毯,“椒浆”是指用椒草制成的甘露。这些都是楚国人用来向东皇太一表达敬拜和祈福的珍贵香料。
德行和品格
古人认为,一个品德高尚、修养深厚、气质清雅的人,体内会自然生发一种香气,这种香气不同于外物所致,而是内在修为所显。因此,在文人墨客中流行着一种“体香”的观念,认为“体香”是文人风度和才华的象征。
《汉书·司马相如传》中说:“相如年二十余岁时,与友人游洛阳市上买卖。时有一老儒者见相如貌美而体有芳气。”这里的“体有芳气”就是指司马相如身上散发出的“体香”,显示了他的才华和气质。
古人不仅自身要有“体香”,还要用香来修饰自己的衣服、书房、器物等,以增添雅致和情趣。
《诗经·小雅·斯干》中说:“我服韦以制祭服,兰芷蕙草以为馨。”这里的“兰芷蕙草”是指用兰草、芷草和蕙草制成的香料,用来熏香祭服,使之芳馥。
文化和艺术
古人不仅喜欢用香来熏香自己和环境,还喜欢用香来制作各种形式的艺术品,如香囊、香扇、香屏、香饰等。这些香品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具有美观和寓意的价值。
《诗经·小雅·角弓》中说:“彼君子兮,不素餐兮。鱼酒之事兮,乐且嘉兮。我有旨酒兮,嘉宾式燕以乐兮。皇皇者华兮,方叔之为衣兮。彼其之子兮,美如玉兮。赤芾(fèi)之履兮,皇皇者华兮。”这里的“赤芾(fèi)之履”是指用红色的芾草制成的香履,芾草是一种能够散发出清香的植物,用它制成的鞋子既舒适又芳馥,是古代贵族和美人所喜爱的鞋履。
除了植物类的香品外,古人还喜欢用动物类的香料来制作香品,如龙涎香、麝香、麝猫胆等。这些香料通常具有辟邪驱虫、治病保健等功效,也被用来制作各种形态的香器或者雕刻成各种图案的香饰。
《汉书·食货志》中记载:“龙涎香者,海中龟所吐也。”龙涎香是一种从抹香鲸体内分泌出来的物质,在海水中凝结成块或者附着在海岸上。它有一种甘甜而浓郁的气味,被认为是最珍贵的香料之一。古人用它来制作高级的合香或者雕刻成各种形象的佩饰或者摆件。
图片来源:视频号山海香居
古代人对于香文化的追求和创造,并不仅限于物质层面,还体现在精神层面上。古人将焚香、品香、赏香、咏香等活动视为一种高雅的艺术享受,也将香与诗、书、画、琴、茶等文化元素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香道。
宋代的苏轼就是一位著名的香道家,他不仅喜欢用香来陶冶情操,还喜欢用香来创作诗文。曾撰写《沉香山子赋》赠予弟弟: “矧儋崖之异产,实超然而不群。既金坚而玉润,亦鹤骨而龙筋。惟膏液之内足,故把握而兼斤。”
文辞质美,将海南沉香的神光一语道破。所谓金坚玉润,鹤骨龙筋,找不到比这两句诗更贴合海南沉香的精气神了,可见苏老先生对海南沉香是爱到了骨子里了。
有后人依据散落在史籍中的点滴片段,试着还原出千年前东坡先生品香与制香的情形:正月初七,一场春雪飘洒而至,似乎专为苏轼已酝酿了很久的 “雪中春信”印香而来。取自院中999朵梅花的芯中之雪,带着花粉融化成水,仍散发出幽幽梅香。苏轼亲自备好香药,以梅芯雪浸润、调和、蒸制、冷却,手法娴熟,心神合一。雪落无声,梅香盈室。
明代文学家屠龙曾就苏轼合香与品香的境界言道:“ 和香者,和其性也;品香,品自性也。自性立则命安,性命和则慧生,智慧生则九衢尘里任逍遥。”可见,苏轼可谓深谙品香之道了。
总之,古代中国的香文化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现象,它涉及到宗教、礼仪、医药、工艺、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展现了古代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关于香你还知道哪些?你喜欢什么样的香味?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综合自:澎湃新闻、中国南海博物馆、百度百科等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