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徒步车师古道 公众考古何以成为“盘活”新疆文化遗产的一种可能?

发布时间:2023-06-14 15:44:51来源:
徒步车师古道公众考古何以成为“盘活”新疆文化遗产的一种可能?
车师古道沿途早期石制墓葬遗址。 喇小飞 摄

  乌鲁木齐6月14日电 (喇小飞)从新疆吐鲁番市交河故城出发,经过碎石满地的河滩、狭窄陡峭的山路,翻越海拔3400米终年积雪的琼达坂,一路行走近200千米,就能穿越天山到达昌吉州吉木萨尔县泉子街镇,这就是两千多年人烟未绝的车师古道行走路线。

考古队员行走在布满冰面的河床上。 喇小飞 摄
考古队员行走在布满冰面的河床上。 喇小飞 摄

  近日,适逢中国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暨第十一届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周。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吐鲁番学研究院、北京大学丝绸之路考古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共同主办了“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踏着古道游新疆——车师古道公众考古”活动,邀请近30名来自考古、历史、经济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及公众徒步车师古道穿越天山,感受千年古道的历史魅力。

  古道虽寿 未有竟时

  “古丝绸之路上分布着多条沟通南北疆的可通行山路,其中车师古道是西域早期重要的交通路线,有两千多年历史,至今仍在使用。古道将古车师后国与前国沟通,故称车师古道,唐代又称‘他地道’。”北京大学丝绸之路考古研究中心主任、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陈凌说。

  自吐鲁番市出发,沿着蜿蜒逶迤的山路与满地碎石大如斗的河滩一路前行,数小时后,就到了当日的宿营地—石窑子,这也意味着第二日就将步行由此出发踏上古道。

队员攀登琼达坂。 喇小飞 摄
队员攀登琼达坂。 喇小飞 摄

  随着天边启明星渐放光华,队员们搭起帐篷,围坐在干牛粪点燃的火堆旁夜话,陈凌介绍说:“作为古代联通天山南北的重要交通路线,车师古道是中国有效治理新疆的重要历史见证。古丝绸之路上,由南疆跨越东部天山进入北疆的多条可通行山路中,车师古道是最方便的,比绕道乌鲁木齐近170多千米,沿途多驿站,交通繁忙,清代仍有商贾、民众往返于此。如今吐鲁番市和吉木萨尔县两地间牲畜转场依然经由该道”。

  天明出发,山路崎岖难行,羊肠小道上常有大小不一的碎石,行者往往才下河川,不一会又上陡坡。难行如此,半途中仍遇见几群规模不一的牛群,这是山下牧民赶到高山牧场“避暑”的牛羊。两位半途遇到的骑马牧人告诉我们,他们从吉木萨尔县方向过来,正在沿古道寻觅几只走失的牦牛。

  一次公众参与的尝试

  行走在狭窄的古道上,石门、天堑、瀑布、草原等原始自然风貌随处可见。古代堡垒遗址、烽燧、墓冢等遗存,也在岁月的冲刷下诉说着这条千年古道的沧桑与变迁。

古道途中高山牧场。 喇小飞 摄
古道途中高山牧场。 喇小飞 摄

  “今年的活动主题是文物保护利用与文化自信自强,活动将对车师古道进行田野考古调查,进一步掌握古道沿线古遗存分布及现状,为文物保护及旅游开发提供科学的学术支撑。活动还招募部分公众参与,让公众能更加了解考古工作,感受丝绸之路上新疆古道的历史底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党志豪说。

  古道深深,沟壑纵横。北京大学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教授、全球伙伴关系主任周咏梅却走得兴致盎然,不时掏出手机记录天山奇景与队员徒步的身影。她说:“走在这些古道上,好像能体会到与古人同行的奇妙感觉,也让古道上历史遗留下的痕迹更生动了。”

  站在极窄处只容一人一马通过的古道放眼望去,河床上流动着纯净的天山冰雪融水,一处断崖边,水声潺潺,泻于两峰之间。这些藏于深山的古道景色也在脚步的丈量下褪去了神秘面纱。

仅容一人一马通过的“石门子”。 喇小飞 摄
仅容一人一马通过的“石门子”。 喇小飞 摄

  “这些年全国各地的考古文物保护工作都在尝试吸引公众更深层次参与进来,用多种形式去探索。这样做的意义在于一方面让长期以来被少数考古学家、学者垄断的考古学走出‘学术的象牙塔’,另一方面让传统的人类‘过去’的研究转向‘过去’与‘现代’连接,关注为现代社会公众利益服务的问题。”党志豪说。

  探索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新发展

  “如今的考古工作,除了充分挖掘和有效运用考古实物与文化遗存,讲清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进程,讲清新疆历史脉络外。更要让文物‘活’起来,通过激发民众参与,用考古实物讲好新疆故事,提升全社会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为公众提供高质量的文旅内容。”党志豪说。

  即将结束两天古道徒步之行时,中新网记者在古道终点不远处的古道头桥遇到了几位正在打包行李的徒步客。来自浙江的胡盛林告诉记者,新疆有几十条古道可以徒步探险,是其他省份所不具备的优势所在,只要加强基础服务设施的建设和宣传推广的力度,一定能让这些文化遗产更好的在利用中保存下去。

“石窑子”扎营地。 喇小飞 摄
“石窑子”扎营地。 喇小飞 摄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新疆围绕“发掘古道资源、讲好丝路故事”主题,从64条丝路古道中挑选推出车师古道、乌孙古道等10条丝路古道,作为重点打造的旅游线路和产品。通过不断完善古道沿线文化驿站、旅游厕所、标识标牌、通信基站等配套服务设施,改善沿线旅游发展环境,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以旅游开发与文物保护相并重,讲好古道故事,让游客既能看到壮美风光,又能体验古丝绸之路上的人文风情。

峡谷间的一处小瀑布。 喇小飞 摄
峡谷间的一处小瀑布。 喇小飞 摄

  党志豪说:“车师古道过去虽然只作交通、交流之用,不为大众所熟知,但在越来越关注参与度的现代社会,不应藏金于山,藏珠于渊,而是要不断拉近与公众的距离,通过各行各业人的参与交流,既为考古发掘研究提供更多理解的角度,也能帮助文物遗存实现保护利用的新发展”。(完)徒步车师古道公众考古何以成为“盘活”新疆文化遗产的一种可能?

车师古道沿途早期石制墓葬遗址。 喇小飞 摄

  乌鲁木齐6月14日电 (喇小飞)从新疆吐鲁番市交河故城出发,经过碎石满地的河滩、狭窄陡峭的山路,翻越海拔3400米终年积雪的琼达坂,一路行走近200千米,就能穿越天山到达昌吉州吉木萨尔县泉子街镇,这就是两千多年人烟未绝的车师古道行走路线。

考古队员行走在布满冰面的河床上。 喇小飞 摄
考古队员行走在布满冰面的河床上。 喇小飞 摄

  近日,适逢中国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暨第十一届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周。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吐鲁番学研究院、北京大学丝绸之路考古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共同主办了“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踏着古道游新疆——车师古道公众考古”活动,邀请近30名来自考古、历史、经济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及公众徒步车师古道穿越天山,感受千年古道的历史魅力。

  古道虽寿 未有竟时

  “古丝绸之路上分布着多条沟通南北疆的可通行山路,其中车师古道是西域早期重要的交通路线,有两千多年历史,至今仍在使用。古道将古车师后国与前国沟通,故称车师古道,唐代又称‘他地道’。”北京大学丝绸之路考古研究中心主任、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陈凌说。

  自吐鲁番市出发,沿着蜿蜒逶迤的山路与满地碎石大如斗的河滩一路前行,数小时后,就到了当日的宿营地—石窑子,这也意味着第二日就将步行由此出发踏上古道。

队员攀登琼达坂。 喇小飞 摄
队员攀登琼达坂。 喇小飞 摄

  随着天边启明星渐放光华,队员们搭起帐篷,围坐在干牛粪点燃的火堆旁夜话,陈凌介绍说:“作为古代联通天山南北的重要交通路线,车师古道是中国有效治理新疆的重要历史见证。古丝绸之路上,由南疆跨越东部天山进入北疆的多条可通行山路中,车师古道是最方便的,比绕道乌鲁木齐近170多千米,沿途多驿站,交通繁忙,清代仍有商贾、民众往返于此。如今吐鲁番市和吉木萨尔县两地间牲畜转场依然经由该道”。

  天明出发,山路崎岖难行,羊肠小道上常有大小不一的碎石,行者往往才下河川,不一会又上陡坡。难行如此,半途中仍遇见几群规模不一的牛群,这是山下牧民赶到高山牧场“避暑”的牛羊。两位半途遇到的骑马牧人告诉我们,他们从吉木萨尔县方向过来,正在沿古道寻觅几只走失的牦牛。

  一次公众参与的尝试

  行走在狭窄的古道上,石门、天堑、瀑布、草原等原始自然风貌随处可见。古代堡垒遗址、烽燧、墓冢等遗存,也在岁月的冲刷下诉说着这条千年古道的沧桑与变迁。

古道途中高山牧场。 喇小飞 摄
古道途中高山牧场。 喇小飞 摄

  “今年的活动主题是文物保护利用与文化自信自强,活动将对车师古道进行田野考古调查,进一步掌握古道沿线古遗存分布及现状,为文物保护及旅游开发提供科学的学术支撑。活动还招募部分公众参与,让公众能更加了解考古工作,感受丝绸之路上新疆古道的历史底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党志豪说。

  古道深深,沟壑纵横。北京大学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教授、全球伙伴关系主任周咏梅却走得兴致盎然,不时掏出手机记录天山奇景与队员徒步的身影。她说:“走在这些古道上,好像能体会到与古人同行的奇妙感觉,也让古道上历史遗留下的痕迹更生动了。”

  站在极窄处只容一人一马通过的古道放眼望去,河床上流动着纯净的天山冰雪融水,一处断崖边,水声潺潺,泻于两峰之间。这些藏于深山的古道景色也在脚步的丈量下褪去了神秘面纱。

仅容一人一马通过的“石门子”。 喇小飞 摄
仅容一人一马通过的“石门子”。 喇小飞 摄

  “这些年全国各地的考古文物保护工作都在尝试吸引公众更深层次参与进来,用多种形式去探索。这样做的意义在于一方面让长期以来被少数考古学家、学者垄断的考古学走出‘学术的象牙塔’,另一方面让传统的人类‘过去’的研究转向‘过去’与‘现代’连接,关注为现代社会公众利益服务的问题。”党志豪说。

  探索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新发展

  “如今的考古工作,除了充分挖掘和有效运用考古实物与文化遗存,讲清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进程,讲清新疆历史脉络外。更要让文物‘活’起来,通过激发民众参与,用考古实物讲好新疆故事,提升全社会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为公众提供高质量的文旅内容。”党志豪说。

  即将结束两天古道徒步之行时,中新网记者在古道终点不远处的古道头桥遇到了几位正在打包行李的徒步客。来自浙江的胡盛林告诉记者,新疆有几十条古道可以徒步探险,是其他省份所不具备的优势所在,只要加强基础服务设施的建设和宣传推广的力度,一定能让这些文化遗产更好的在利用中保存下去。

“石窑子”扎营地。 喇小飞 摄
“石窑子”扎营地。 喇小飞 摄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新疆围绕“发掘古道资源、讲好丝路故事”主题,从64条丝路古道中挑选推出车师古道、乌孙古道等10条丝路古道,作为重点打造的旅游线路和产品。通过不断完善古道沿线文化驿站、旅游厕所、标识标牌、通信基站等配套服务设施,改善沿线旅游发展环境,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以旅游开发与文物保护相并重,讲好古道故事,让游客既能看到壮美风光,又能体验古丝绸之路上的人文风情。

峡谷间的一处小瀑布。 喇小飞 摄
峡谷间的一处小瀑布。 喇小飞 摄

  党志豪说:“车师古道过去虽然只作交通、交流之用,不为大众所熟知,但在越来越关注参与度的现代社会,不应藏金于山,藏珠于渊,而是要不断拉近与公众的距离,通过各行各业人的参与交流,既为考古发掘研究提供更多理解的角度,也能帮助文物遗存实现保护利用的新发展”。(完)

 
 

(责编: admin)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