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一轮明月照无边 中江“铜山三苏”家教家风初探

发布时间:2023-06-15 15:56:54来源:
文 / 蒋吉华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教和家风,构成独具家庭特色的道德共同体。从家国情怀的深明大义到知书达理的人情练达,再到品学兼优的素质养成,无不仰赖家教家风的滋养和浸润。本文对中江县“铜山三苏”家族的家教家风及其在当今社会的意义进行初步探讨。

中江铜山三苏塑像(肖永春摄)

本文的铜山,是指一个古县名——铜山县。《寰宇记》中曰:铜山县“以铜山为名。”有铜矿。唐调露元年(679年)析郪、飞鸟二县置,治所在今四川省中江县东南广福镇(俗名铜山寺)。北宋属梓州。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废入中江县。

“铜山三苏”,是指宋代梓州铜山的三个文人——苏易简、苏舜钦、苏舜元祖孙3人。简称为“铜山三苏”。

一、“铜山三苏”的家世

家世是指世代相沿并历史悠久的家族身世。也表示世代相传的门第或家族的世系;引申指先代前世。通俗地说,就是世代家人的背景。

关于铜山三苏的家世,我从陕西师范大学韩少春于2020年6月写成的博士学位论文《苏舜钦家世生平与文学研究》中看出,苏氏家族的根祖及繁衍大致情况如下:

(一)郡望武功

苏舜钦《先公墓志铭》:“苏,邺之附城,昆吾受封而姓出焉。其后周司寇(苏)忿生徙食河内,汉将军(苏)建起杜陵,(苏)武葬武功,世遂名其籍。”据相关文献记载,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称,称生老童,老童生吴回,吴回生陆终,陆终生樊。樊为昆吾伯,始姓己氏。昆吾之子封于苏,因以封地为姓。而苏忿生则为周武王时人,是西周开国功臣之一,与周公、召公齐名,为王族,因封于苏,故称苏忿生,是我国最早历史文献《尚书》中记载的苏姓第一人。灭商后,周武王任命苏忿生担任司寇,相当于后来的刑部尚书(古代最高级别的司法长官)。当周朝建立时,因苏氏有功,武王便赐封苏忿生以家乡十二邑建苏国,官授司寇(负责刑法牢狱)之职。苏忿生决狱牢案,明察秋毫后世尊为狱神,受到周公褒赏。

苏建,西汉将领。武帝时历任校尉、游击将军、右将军。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他以校尉随车骑将军卫青北击匈奴,收复黄河以南今内蒙古伊克昭盟、河套一带地区,以军功封平陵侯。西汉在这一区域设置朔方郡与五原郡,从关东迁徙10万人屯垦朔方,并筑朔方城。苏建主持筑造朔方城事宜,并擢任卫尉。五年(公元前124年)与六年(公元前123年),苏建先后以游击将军、右将军多次随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

苏建之子苏武也是西汉大臣。由于苏武死后葬于武功,所以,苏姓后人遂多以武功为其郡望(某一地域或范围内的名门大族)。

(二)隋唐之际多伟人

这也同样见于苏舜钦《先公墓志铭》:“隋唐之际多伟人,六叶之内,四至大丞相,袭封邳许。”所谓“六叶”,即苏绰、苏威、苏夔、苏亶、苏瑰、苏颋六代。所谓“四至大丞相”,即苏绰曾任西魏大行台度支尚书,苏威曾任隋尚书右仆射,苏瑰曾任唐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苏颋曾任唐紫微侍郎,同紫微黄门平章事。这些官职在当时都属宰相之职。而所谓“袭封邳许"则指隋初追封苏绰为邳国公,苏威袭封,唐中宗时封苏瑰为许国公,唐玄宗时苏颋袭封。

此外,苏亶之女嫁太子李承乾,为太子妃,苏瑰、苏颋皆为进士,这在当时也同样都很荣耀。

(三)避乱入蜀,徙家铜山

《先公墓志铭》云:“文宪公(苏颋)之曾孙(苏)传素,广明乱,以其孥逊蜀,生三子:捡、拯、振。孟还相唐;仲以策擢,官至容管经略使。唐命革,刘岩奄(掩)有南海,独完圉不与(刘)岩,容民至今祠之。季留为铜山令,即我先公之高祖也”(苏舜钦·舜钦集:卷14[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73页)。蔡襄《苏才翁墓志铭》说:“文宪之后,四传素,避广明乱,西入蜀。其子(苏)振仕蜀,为梓州铜山令,生剑州司马(苏)寓。”

“以其孥逊蜀”,即带领其妻孥逃难至蜀。在唐广明年间,由于黄巢义军攻占长安,唐僖宗逃往四川, 所以不少北方官僚、百姓也随之前往,北人入蜀遂再现高潮。苏传素一家盖也同是因此而入川。

“孟还相唐",即苏传素长子苏捡又回到长安作了宰相。据相关史籍记载:“检(捡),字圣用,相昭宗。”其祖苏迢,父苏蒙,武功人。苏检(捡)于唐昭宗乾宁元年(894年)考中甲寅科状元,主考官为礼部侍郎李择,同榜进士另有韦庄等。据《新唐书》载:苏检(捡)中进士后,累官至洋州刺史。后昭宗因乱逃往凤翔,苏检(捡)奔赴行在, 又先后拜中书舍人,工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当时昭宗危在旦夕,为了获得苏检(捡)等的倾力支持,于是“取检(捡)女为景王(昭宗子李祕)妃以固恩”。

“仲以策擢”,即苏传素次子苏拯因对策优异,擢进士第。苏舜钦说:“官至容管经略使。唐命革,刘岩奄(掩)有南海,独完圉不与(刘)岩,容民至今祠之。” “容管”乃唐代在广西设立的一个行政区,与桂管、邕管相对,简称“三管”。因其治所分别在容州、桂州、邕州,故名。由于“三管”基本相当广西地区,所以后人也常常把“三管”作为广西的代称。唐代的“经略使”,权力比较大,兼掌地方行政、军政事务。也正因此,所以苏拯才有能力与南汉的开国之君刘岩公开对垒。“圉”有“边境”之意,“独完圉不与(刘)岩”,即只有苏拯能够保卫辖区,不为刘岩占领。“容民至今祠之",说明直到苏舜钦时,容州百姓仍然十分感念苏拯。

“季留为铜山令,即我先公之高祖也”,意思即苏振乃我(苏舜钦)父苏耆的高祖,他留在四川,照顾父母,后来做了铜山县令。由于苏传素当时也在四川,并未返回中原,所以按照父母在哪里,家就在哪里的原则,在这一时期苏氏的新居应在铜山。

(四)科考入仕,升迁开封

《宋史 卷二百六十六 列传第二十五》载:父协举蜀进士,归宋,累任州县,任开封县兵曹参军,俄迁光禄寺丞,卒(葬于开封),特赠秘书丞。

宋乾德三年(965年),后蜀归宋,苏协原为后蜀官吏,因百姓拥戴,北宋朝廷便留用了他,原职留任陵州。次年,苏协去汴京(今河南开封)朝见皇帝,宋太祖认为他勤政为民,忠厚踏实,便派他去怀州(今河南省武陟)任法曹(地方司法官),后又任理曹(执法官)。开宝六年(973年),全国统一局面基本形成,社会秩序也趋于安定,薛夫人才带领长子易简和次子易直前往河南怀州苏协府内居住。16岁的苏易简来到父亲身边,学习环境更加优越,生活安定,良师众多,加之本人聪悟好学,风度奇秀,日夜勤奋,手不释卷,很快脱颖而出。从西蜀到中原,从战乱到统一,更加丰富了苏易简的社会阅历,也奠定了他成才和发展的基础。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苏易简(958—997年)参加进士考试,考中状元。起初在朝廷的“将作监”任职,主管土木工匠,负责京都修缮,以及祠庙、祭祀等朝廷内部的后勤杂务,继而任升州通判;后又在东宫太子府任左赞善大夫,为太子们服务。太平兴国八年(983年),苏易简又被安排在皇帝身边,主要负责皇帝的诏书、命令等文书工作。这时苏易简才26岁。后来,连续7年主持贡举,公正无私,深得宋太宗信任。雍熙三年(986),充任翰林学士,迁中书舍人,先后管理审官院、审刑院,掌管吏部选拔事务,迁给事中、参知政事。至道元年(995),出任礼部侍郎、知邓州,累迁陈州知州。至道二年十二月,饮酒过度,去世于家中,获赠礼部尚书。

二、“铜山三苏”先辈的家教家风

家教,指家庭教育,是人一生在家庭中所受到的教育和影响。家庭是人生活的基本场所,人在家里要接受最初的和长时期的教育,并受到影响。家庭教育给予人初始的感染和长时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其他教育不能代替的。

家风,又称门风,是指一种由父母或祖辈提倡并能身体力行和言传身教,用以约束和规范家庭成员的风尚和作风。也即一个家庭中的风气,是一个家族代代相传沿袭下来的体现家族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格,是给家庭后人树立的价值准则。

下面,简要摘录苏易简、苏舜元、苏舜钦的部分先辈们修身齐家治国的家教家训家风及其对“三苏”的影响。

“铜山三苏”家族的家教家训家风值得学习、借鉴。

但是,其酒风不建议学习。

苏易简,性好嗜酒,太宗多次劝诫,并草书《诫酒》《劝酒》二诗,令其在母亲面前朗读,但收效甚微,至宋道元年(995),因嗜酒,被劾,罢为礼部侍郎,出知邓州,又移知陈州。至道二年(996年)12月,因饮酒过度去世,年仅39岁。太宗闻之,感慨地说:“易简果以酒死,可惜也。”并赠挽词“时向玉堂寻旧迹,八花砖上日空长”。

苏易简的孙子苏舜元是否嗜酒,未查史料。但他的寿命也不长,年仅49岁。

苏舜钦,为人豪放不受约束,喜欢饮酒。他在岳父杜祁公的家里时,每天黄昏的时候读书,并边读边饮酒,动辄一斗。岳父对此深感疑惑,就派人去偷偷观察他。当时他在读《汉书·张良传》,当他读到张良与刺客行刺秦始皇抛出的大铁椎只砸在秦始皇的随从车上时,他拍案叹息道:“真可惜呀,没有打中。”于是满满喝了一大杯酒。又读到张良说:“自从我在下邳起义后,与皇上在陈留相遇,这是天意让我遇见陛下呀。”他又拍案叹道:“君臣相遇,如此艰难,”又喝下一大杯酒。杜祁公听说后,大笑说:“有这样的下酒物,一斗不算多啊。”

时值进奏院祀神,苏舜钦按照惯例,用所拆奏封的废纸换钱置酒饮宴。王拱辰诬奏苏舜钦以监主自盗,借以打击范、杜。苏舜钦被削籍为民。此后,有时就喝焖酒。

苏易简爷孙3人平均寿命只有43岁。

但是他们才华横溢。他们的才华,不是偶然形成的,而是优秀家教家训家风使然。

“铜山三苏”的优秀家教家风不只是苏易简、苏舜元、苏舜钦他们祖孙三代开创的,而是他们祖祖辈辈在实践中言传身教总结出来并代代传承下来的。

(一)忠贞爱国,勤政爱民

“三苏”的先辈苏武(前140—前60年),西汉时期杰出的外交家,民族英雄。在汉武帝时担任郎官。天汉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未服;后将他流放到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一带牧羊,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回国。苏武历尽艰辛,居匈奴19年,持节不屈,至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方获释归汉,拜典属国,禄中二千石。宣帝时,追封关内侯,画图麒麟阁,获得了大汉皇朝的最高荣誉。苏武爱国忠贞的节操不仅使其名著当时,且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汉书》赞其"使于四方,不辱君命" 。"苏武牧羊"亦成为坚贞不屈的象征。

苏武,出生于官宦之家,其父苏建一直精心教养他。苏武的事迹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尚气节,秉持威武不屈、富贵不淫、贫贱不移之人格精神的文化传统。

“三苏”的先辈苏绰(498-546年),年轻时喜欢学习,广泛阅读各种书籍,尤其擅长计算的方法。苏绰辅佐周文帝期间,拟了六条诏书,即“先修心"、“敦教化''、“尽地利”、 “擢贤良”、 “恤狱讼”、 “均赋役”。周文帝非常重视,经常把它放在座位旁边。又令各部门官员熟读之,那些不能通晓六条诏书以及计帐方法的刺史太守县令,不准担任官职。

苏绰生性节俭朴素,家中没有多余的财物。他认为四海还没有平定,常把治理好天下作为自己的责任。他广泛寻求优秀人才,共同拓展为政之道,凡经他推荐的人,都做了高官。周文帝也诚心诚意地委任他,对他没有一点闲话。他曾上《大诰》,请求禁止浮华,改革文风。《全后魏文》录有苏绰作品《奏行六条诏书》《大诰》《佛性论》《七经论》。

“三苏”的先辈苏颋(670-727年),苏瑰之子,唐朝宰相、政治家、文学家。苏颋担任益州长史时,司马皇甫恂出使蜀地,索取库钱,购买锦半臂、琵琶捍拨、玲珑鞭等物,苏颋却不肯给钱。有人劝道:“您远离京都,不要忤逆皇帝。”苏颋道:“英明的皇帝不会以私人喜爱来夺取公众利益,我又怎能因远离京都而改变忠臣的节操?”

唐广明年间(880年—881年),农民军攻入长安,苏易简的高祖苏传素护驾僖宗蒙尘入蜀。苏传素有三个儿子:苏捡、苏拯、苏振。长子苏捡,后护僖宗还朝,天复二年(902年)在昭宗朝廷为宰相;次子苏拯,官至容管经略使;幼子苏振留蜀,后为梓州铜山县令。

“三苏”的先辈苏协(?—990年),苏振之孙,在后蜀广政十八年(955)中进士,历任彭州(今四川彭州)掾、合州(今重庆合川)、陵州(今四川仁寿)判官。

苏协在任陵州判官期间,苏易简跟随母亲去陵州探望父亲苏协。其间正遇农民起义军攻入陵州城,而陵州刺史范公赴成都未归,苏协负责署理陵州事务。城破时,苏协坐于官衙大堂,等待起义军处置。他感到覆巢无完卵,爱妻幼子难保全,十分沮丧。谁料义军首领因苏协为官勤政爱民,对其全家予以保护。幼小的苏易简眼睁睁看到父亲的同僚中好些人被义军处死,自己家却安然无恙,对此感到奇怪。问及父亲,父亲告诉他,起义军领袖认为父亲不像其他官吏那样横行乡里,鱼肉人民。父亲为官能公正清廉,为老百姓办事,所以受到保护。

此后,苏协更加勤政爱民,妻子薛夫人也常捐资修桥补路,扶弱济贫,关爱百姓。

宋乾德三年(965年),后蜀归宋,苏协原为后蜀官吏,因百姓拥戴,北宋朝廷便留用了他,原职留任陵州。次年,苏协去汴京(今河南开封)朝见皇帝,宋太祖认为他勤政为民,忠厚踏实,便派他去怀州(今河南省武陟)任法曹(地方司法官),后又任理曹(执法官)。

雍熙三年(986),中令召入翰林为学士,上章乞移中都以便养。诏授光禄寺丞,开封兵曹,召见,赐五品服。后以中令贵,赠邢部侍郎。

苏易简在担任朝廷要职期间,胸怀满腔报国热忱,经常以婉转的话语、生动的比喻去规劝太宗要居安思危,励精图治。一天,易简在禁中以水试欹器。(欹器是古代的一种巧器原为灌溉用的汲水陶罐,后改型成为玩赏之物)。正值太宗退朝,命易简取来试之,欹器中盛满清水便自动倾倒。易简顺势而说:“日中则昃,月满则亏,器盈则覆,物盛则衰,愿陛下持盈守成,慎终如始,以固丕基,则天下幸甚。”太宗听后深表赞同,对苏易简愈加信任,郊祀时命他为礼仪使,并令其负责官吏的选拔和考核,后晋升为给事中、参知政事(副宰相),太宗经常同他一道讨论国家大事。

“三苏”中的苏舜元,是福州历史上的清官之一,他于庆历六年(1046年)出任福建路提刑,两年后擢尚书祠部员外郎,移京西提刑,又移河东提刑。苏舜元为官刚正,关心民瘼。早年在开封府扶沟县任主簿即有赈灾之举。在福建路提刑任上,兢兢业业,除统辖一路司法、监察等事务外,还担负劝课农桑、兴修水利、赈救灾民、减免赋税、移风易俗等重大责任。在福州,他看到坊间百姓生活用水不便,为方便城内百姓就近取水,遂组织人力择地挖掘12口水井, 后人称之为"苏公井"。今天到南后街,还可看到玻璃罩子围起来的“泔液境”。这是福州人用来纪念苏舜元这位好官的历史见证。

《东南网》2022年6月17日的《30年·30事,一串数字幸福密码》报道:南营巷,承载了军门社区的独家记忆。这里的苏公井,流传着千年前清官凿井造福一方的故事;墙上的“三个如何”之问,则是开启新时代幸福生活的指南。

(二)以身作则,立言育后

苏易简10世祖苏瑰(639-710年),西魏度支尚书苏绰玄孙,隋朝尚书左仆射苏威曾孙。在唐中宗、睿宗两朝为宰相,著有文集十卷、《中枢龟镜》一卷等。

苏瑰用自己为相的经验和体会,特意撰成这篇家训教诫儿子苏颋。主张教育人要量才施训,因认为儿子有宰相之才,所以平时也常以当宰相的准则,来严格要求儿子。

唐代著名宰相宋璟见到苏瑰的这篇家训,因其所说是为相之道,并且内容实切要道,故为其取名为《中枢龟镜》(“中枢”指权要部门,即指宰相,“龟镜”指可作借鉴之物)。

在这篇家训中,苏瑰要求儿子:“临大事,断大义,正道以当之。.….平心以应物,无生妄虑。似觉非正,则速回之,使久而不失正也。”而对于同事,应“随器以应之”,“贤者亲而狎之,无过狎而失敬,则事无不举矣。”对于用人之道,则说道:“举一官一职,一将一帅,须其材德者,听众议以命公之,是非既无爽矣。人不可尽贤尽愚,汝惟器之。”他教导儿子苏颋:“与正人言,则其道坚实而不渝。…见小人也,抑之。”“毋太刚以临人,…勤思虑,不以小事而忽机。管财无多蓄,计有三年之用外,散之亲族中之贫者。多蓄甚害义,令人心不宁,不宁则理事不当矣。清身检下,无使邪隙微开,而货流于外矣。”苏瑰要求儿子:“远妻族,无使扬私于外,仍须先自戒,谨检子弟,无令开户牖,毋以亲属挠有司。一挟私,则无以提纲在上矣。子弟、婿居官,随器自任,调之勿过其器而居人之右。子弟车马服用,无令越众,则保家,则能治国。居第在乎洁,不在华。无令稍过,以荒厥心。”

《中枢龟镜》指出,视钱财为害义之物,要求为官清廉。除洁身自保外,还要避免妻族及子弟依仗父辈、亲族的权势,肆行无忌。子弟、女婿等人在朝中当官,随着他们各自的才能让他们自然地担任,如果要将他们调用,不要超过其才能使他们位居别人之上。

唐玄宗李隆基平定韦后内乱后,对苏瑰说:“谁适合起草诏令?”苏瑰说:“别人我不知道,儿子苏颋才思敏捷,可供差遣。果然,苏颋拿着纸笔当场写就,才气纵横,文辞典雅,理由充裕。玄宗大喜,抚着他的背说:“知子莫如父”。

后来,苏颋成为了唐朝宰相、政治家、文学家。封为许国公。在唐初就以文章著称,与张说(封燕国公)齐名,并称“燕许大手笔”。这在中国文化史上都是非常著名的。著有文集三十卷,还曾参与修定《开元后格》《开元后令》《开元后式》《全唐诗》收录有其诗作99首,《全唐文》则将其文章编为九卷。

(三)公平公正,刚直不阿

《新唐·苏瑰传》中记载,苏瑰,隋朝尚书仆射苏威的曾孙。科试得中进士,历任恒州参军、朗、敛二州刺史。那时,来俊臣(先后任侍御史、御史中丞、太仆卿。善于告密,设立推事院——囚禁要犯的监狱,刑讯逼供,捏造罪状致人死地)因贪淫罪贬为同州参军。人们担心他会再被起用,不少人写信提醒苏瑰,苏瑰说:“不才我任职州官,高下自然遵照一定规格,怎会错待一个小人呢?”来俊臣还未到达所贬州就被召回,对苏瑰心怀嫉恨。因此,苏瑰连连外徙,不得入京。很久以后,转任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扬州盛产珠翠珍怪,前任长史张潜、于辩机都收取了好多万,而苏瑰只单身及简单行装,自我约束很严。武后时期,建佛寺、立庙塔,没一年不派劳役。苏瑰进谏说:“浪费严重,虽然不要国库拿钱出来,但是百姓的生产日见困难。百姓不足,君王怎能富足?天下的僧人、尼姑有一多半是假的。恳请合并寺庙,定出僧人尼姑的数目,缺了再补。”武后觉得他说得很好。神龙初年,苏瑰入京任尚书右丞,封爵怀县男。他明晓法令,十分了解台省的旧章。当时的律、令、格、式均特命他删正。

中宗复位,郑普思以妖幻之术任秘书员外监。他的党羽分布在歧州与陇州之间,到处煽动诱骗作乱。苏瑰将郑普思逮捕入狱,穷追到底。郑普思的妻子以鬼道为韦后(唐中宗李显的第二任皇后)所宠,能随意出入禁中。因此中宗特下令苏瑰不要再追究。苏瑰争辩,唐中宗否定苏瑰而庇护郑普思。侍御史范献忠对中宗说:“请斩苏瑰!”中宗奇道:“何故?”范献忠答: 苏瑰身为留守大臣,不能先将郑普思处斩,然后再报告陛下,以致于让郑眩惑陛下,苏瑰所犯的罪过大矣。况且,郑谋反的情节清楚明白,但陛下却偏袒他,为他辨解。我听说将称王于天下的人不会死,大概就是说的这种情况吧! 臣希望陛下先将苏瑰赐死,免得今后他要北向郑普思称臣。光禄大夫魏元忠说:“苏瑰长者,用刑不枉。普思法当死。”唐中宗无奈,只得下令将郑流放儋州,他的党羽都被判处死刑(《范献忠谏中宗》资治通鉴卷208之十)。

苏瑰后来连续升任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晋封爵许国公。那时,公卿大臣初次为官者,照例要献食天子,称之为“烧尾”,苏瑰独不进献。到侍实时,宗晋卿嘲讽苏瑰,皇帝听了默不做声。苏瑰对皇帝解释说:“宰相一职,主管调和阴阳,代天治理万物。现在粮价暴涨,百姓穷困,宿卫兵中还有三天都没吃饭的,臣实在不称职,所以不敢烧尾。”

苏易简的爷爷苏寓,苏振之子。是个正直之士,他多次上书后蜀主孟昶(五代十国时期后蜀末代皇帝),吁请革除弊政。孟昶打算加以重用,但因遭到大臣的中伤,苏寓仅任剑州(治今四川剑阁)司马参军。因剑州刺史贪赃枉法不听苏寓意见,故愤然挂冠而去,辞职不干了。

淳化二年(991年),苏易简迁中书舍人,同时负责京朝官员的考核,并担任翰林学士承旨(翰林学士的总负责),年仅33岁。宋初,翰林学士可参与朝廷大典礼仪,后被朝廷中的武夫梁迥谗言于太祖,这个制度便被取消。苏易简认为这是对文人学士的不尊,是一种侮辱。他呈请太宗恢复这一制度,以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太宗采纳了苏易简的建议,便下令恢复了原来的制度。

苏易简在主持国考时,果断处置代考事件。蜀人何光逢,是苏易简小时一块玩大的密友,何担任过县令,却品性不端,因收受贿赂,遭人举报,罢官削籍,被宋朝官府永久除名,后来流落京师,以替人代考当枪手创收。何光逢自恃主考官是他发小,以为可以瞒天过海。不料,公正无私的苏易简,一眼就瞧见了考场中鱼目混珠的何光逢,便毫不留情的将其驱赶出场。

苏易简还积极改革考试制度。他主持国考前的大考,贡生皆把姓名端写于卷首,主考官阅卷时难免先入为主,以人取文。为杜绝考场这一弊病,他主考时规定贡生在卷面上写上名字,一律用纸糊盖,阅卷后才揭去糊纸。苏易简创造的这一考试制度,从公元 990年沿用至今。这是他为改革我国考试制度作出的成功尝试。

苏易简的孙子苏舜钦上《火疏》。宋天圣七年(1029年)6月,玉清宫被大火烧毁,皇上和太后都想重建此宫。一些大臣虽有微词,却不敢拂逆上意。当时只有21岁的苏舜钦挺身而出,击登闻鼓上《火疏》,首句便慷慨激昂、正气凛然:“烈士不避鈇钺而进谏,明君不讳过失而纳忠。”然后分析国情、直陈观点:数岁连遭水涝,百姓颇甚困乏,财货耗于内、征役劳天下,等等。归根结底就是说皇帝不该靡费巨资重修玉清昭应宫。

(四)自立自强,乐善好施

苏易简的母亲在苏易简小时候就经常用孔融让梨、孟母三迁、安安送米,以及反映勤劳俭朴的民间故事等,引导、教育其从小养成良好的品行。

苏协妻子薛太夫人目睹那次农民起义军攻入陵州城府内未杀其家人,她和儿子苏易简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认为老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老百姓心中自有一杆秤。从那以后,薛夫人更加支持夫君,组织并带头开展慈善捐赠,扶贫济困。其义善之举,苏易简耳闻目睹,深受教育和启迪,从而认识到只要为官清廉,体察民情,就会受到老百姓尊敬、爱戴。苏易简便更加和睦乡邻,刻苦学习。

苏舜元(1006—1054年),宋仁宗天圣七年赐进士出身。明道中为扶沟主簿,出粟救济饥荒。景祐四年知开封咸平县,迁殿中丞,移知眉州,屡上书陈御西夏方略。庆历三年改太常博士,出为福建路提点刑狱,移京西、河东、两浙。皇祐元年知扬州,官至尚书度支员外郎、三司度支判官。莅官办事果决,所至裁制强黠。

苏舜钦曾说苏氏家族“隋唐之际多伟人”,由此不难看岀他对苏氏先祖的敬仰。同时,也以先祖为榜样。

苏舜钦22岁时,因父亲官职而得以补太庙斋郎、荥阳(今属河南)县尉。他认为这是沾了父辈的光,决心自己奋斗。宋景祐元年(1034年),苏舜钦26岁时终于靠自己的本事考上进士,任光禄寺主簿。历任蒙城(今属安徽)、长垣(今属河南)县令。

欧阳修评价苏舜钦:“君状貌魁伟,慷慨有大志,少好古,工为文章。所至皆有善政。官于京师,位虽卑,数上疏论朝廷大事,敢道人之所难言。”他是一个终生建言明志的诗人,他是一个耿介率真、嫉恶如仇的侠客,他是一个位卑不忘忧国的豪士。

(五)耕读传家,诗书继世

苏舜钦自己撰写的《先公墓志铭并序》里提到,从他的远祖苏绰开始世代为官,苏颋、苏传素、苏振、苏寓、苏协、苏易简、苏耆,还有苏舜钦,每一代都有人入朝为官。苏家可谓是名副其实的书香门第。

苏寓,苏振之子。在任剑州(治今四川剑阁)司马参军时。因剑州刺史贪赃枉法不听他建议,故愤然辞职不干了。退居盐泉青(清)溪。潜心钻研《左氏春秋》与《汉书》,并填词作赋,教儿子苏协。苏寓还是唐代诗人,《全唐诗》卷有其诗,代表诗作《东峰亭各赋一物得寒溪草》。

“三苏”“幼喜读书,弄笔研,以无闻为耻”。苏易简的父亲苏协幼年丧母后随父读书、练字,尤喜经史,朝夕勤奋,文章进步很快,还擅长诗词、书法。

苏易简性格开朗,尤善谈笑。公元980年,苏易简23岁,考选进士及第,宋太宗亲阅复试考卷后,钦定其为进士第一名,在宋代开四川魁首之先。他在作官期间也不停学习,他博览群书,旁通释典,著书立说。其著作可考者有《续翰林志》二卷、《文选菁英》二十四卷、《淳化敕编》三十卷、《苏易简章表》十卷、《文房四谱》五卷、《禁林宴会集》一卷。此外,还奉命参修由宰相李昨主编的《文苑英华》一千卷,其著述在当时颇有影响。特别是他著的《文房四谱》,是我国第一部比较完整系统的记载、总结纸、笔、墨、砚生产历史和制造技术的著作。该书“引之於古书,集以杂说、逸事,尤记耳目所及之事,弥足珍贵。对纸、笔、墨、砚的制作技术、生产沿革及产地等都作了完整系统的叙述,并介绍了大量的发人深思的自然科学知识,对我国“文房四宝”的生产、发展,以及文化的繁荣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文房四谱》学术价值颇高,后来被全文收录于《四库全书》。

苏易简还续写了唐代李肇《翰林志》二卷,并把这部《续翰林志》献给太宗,太宗读后赞叹不已,欣然提笔赐诗:“少年盛世兮为词臣,往古来今兮有几人,首书文章兮居翰林,儒名善守兮合缘夤。”并书“玉堂之署”四字赐予苏易简,令其悬于厅堂。

苏易简还是著名的书法家,存世书迹有《家摹本兰亭》。

992年,苏易简被提升为给事中、参政知事,宋太宗召见苏母赐以冠帔,并问:“何以教子成此令器(你用什么方法将孩子教育得这么成器)?”苏母答:“幼则束以礼让,长则教以诗书(在他年幼时用礼仪谦让约束他,年长后则用诗书典籍教育他)。”皇帝宋太宗对身边的大臣们称赞苏母教子有方:“真乃孟母也(这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孟母啊)。”

由此可见,苏易简之所以成才,跟家庭教育有极大的关系。

苏易简的儿子苏耆(987—1035年),北宋进士,官至太守,陕西转运使。“雅好观书,经史禅说,手钞者数千卷,无不尽诵。”也是当时的一位书法大家,书家评说苏耆是继承了三国时的钟繇、东晋时的王羲之、唐时的怀素的书法艺术,而又独具特色。其墨迹见褚绪良《阴符经》跋。著有《录》三篇、《闲谈录》五卷、《次翰林志》《续文房四谱》并《文集》二十卷。

苏耆的儿子苏舜元,北宋庆历进士,《宋史》载:舜元,字才翁,为人精悍任气节,文章高古,诗歌豪健,工书法,尤善草隶,喜藏书。苏东坡夸他的草书“当为历世之宝”。舜元著有诗集一卷,文集二十五卷,今《全宋诗》存诗歌十二首,《全宋文》存其文三篇。

蔡襄为苏舜元所作的《苏才翁墓志铭》云,苏舜元“七岁能为歌诗”。蔡襄自称:“某与才翁兄弟游最年,故所藏墨迹奇书多。”韩维云其“篇章每惊坐,谈笑得忘忧”。梅尧臣称其“高才飞健鹘,逸句吐明珠”。刘敞赞其“草书到圣地”。

苏舜钦从小就勤奋好学,有非常强的求知欲。他曾诗曰“十年苦学文”。并且为人清介耿直,“一时豪俊多从之游”。人们称赞他力挽诗坛颓波,是宋代诗文革新的先驱。著有《苏学士文集》,诗文集有《苏舜钦集》16卷。

苏氏家族还喜欢收藏。据《宋代四川书画鉴藏四大家族》(《四川美术史》中册.五代两宋卷,巴蜀书社2015年)论述:

宋代,四川收藏家的名单较为庞大,有李建中、苏易简、苏耆、石杨休、苏舜元、苏舜钦、苏激、杨褒、苏轼、刘泾、任伯雨、邓椿等。

四川鉴藏第一大家自然非苏易简家族莫属,其次还有苏轼家族、石扬休、邓椿家族。

苏易简从“居翰林”时便来到北宋都城汴京,苏氏数代均生活在京师,不仅有自己的宅院,还有自家的坟苎“开封县宰辅乡”。“苏氏自参知政事易简之子耆,耆子舜钦,钦之子激,四世好事有精鉴”。苏耆嗜好收藏历代书法名迹,曾作《书画记》,为当时著名的书画收藏家。他一家四代都富收藏,其子苏耆,孙苏舜元、苏舜钦,曾孙苏泌、苏激、苏澥、苏液、苏洎,玄孙苏之纯等,鉴赏修美均具有独到之处。从苏易简开始,梓州苏氏一门收藏书画延续了五代,成为北宋首屈一指的书画鉴藏家族。大名鼎鼎的米芾的许多藏品都是从苏氏家族购买或交换而得。

苏氏家族最初的收藏与宫廷有关。宋太宗即位后,为了充实内府收藏,诏天下郡县搜访前哲墨迹图画,并对进献者予以嘉奖。当时朝廷“遣史于诸道求募古书奇画及先贤墨迹,小偿以金帛,大授以官,数年间献书者不可胜计,诸道募得者数倍”,可以说一时间,人间珍迹尽归御府。在这个过程中,苏易简家族尽得其利。

苏易简因赴南唐故地征集书画,受到了太宗百卷赏赐,皇帝赏赐自然是名画,且数量达百卷,可见皇帝之宠。苏易简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既可博览天下宝物,又有君王的赏赐,为北宋收藏家中首屈一指。直到北宋中期,郭若虚尚在苏易简五世孙苏之纯家得见太宗赏赐的钟隐所画《鹰猴图》。苏易简当其官翰林承旨时,有时还可向宫中借阅收藏,继之又有赏赐,加上他自己收购的藏品亦不在少数。苏易简如日中天,事例凡多,如曾受到太宗赏赐飞白书,御书赏赐乃是最高荣誉。

苏家收藏书画就是到了北宋晚期也未稍停。流传至今的名迹怀素《自叙帖》,前六行就是苏舜钦所补,经过苏泌收藏的。苏舜元“善草、隶,藏书数千卷,皆手自雠校”。他们家族收藏的重要绘画、书法作品,仅米芾见到的就有《怀素自叙》《顾笔天帝释象》、王羲之《雪晴帖》《兰亭燕集序》、颜真卿的《企米帖》、王献之《十二月贴》《范新妈唐摹贴》《兰亭》三本、杨凝式贴、唐张右史季明《贺八清鉴》等贴、怀素《千文》《张伯高虎儿》三贴、毕宏《山水》、徐熙《四花》等等,当时许多画都经过著名书画家兼鉴定家米芾过目。米芾与苏泌兄弟友善,所闻苏家所藏晋唐名迹,从无微词。

米芾当年还曾在苏家置换各自的藏品时,以名画置换《兰亭》:“苏耆家《兰亭》三本……第二本在苏舜元房……苏治才翁子也,与余友善,以王维雪景六幅、李主翎毛一幅、徐熙梨花大折枝易得之”(《书史》)。米芾还在苏之纯家买过王羲之《桓公破羌帖》书法作品,笔法入神,有开元印,唐怀充跋。

欧阳修曾在《苏子美、蔡君谟书》中云:“自苏子美死后,遂觉笔法中绝。”苏舜钦补书的怀素《自叙帖》,现珍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这是苏舜钦的一大贡献。

三、“铜山三苏”家族的家教家风文化的传承弘扬

铜山三苏家族在历史上出了苏瑰、苏廷、苏传素、苏捡、苏拯、苏振、苏寓、苏协、苏易简、苏耆、苏舜元、苏舜钦、苏伯起等10多位文学艺术家和政要人物(4个宰相)。从苏传素入蜀至苏舜钦6代人中,苏氏一门出了5个进士,苏易简中了状元。

铜山三苏家族如此出类拔萃,这与这个家族世世代代养成并传承的家教家训家风密切相关。

本文笔者把铜山三苏家族的家教家训家风初步概况为:忠贞爱国,勤政爱民;以身作则,立言育后;公平公正,刚直不阿;自立自强,乐善好施;耕读传家,诗书继世。

笔者认为,上述家教家训家风有以下意义,应传承、弘扬。

(一)它是这个家族的灵魂

“铜山三苏”家族的家教家训家风的践行和传承,对苏氏家族、家庭成员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榜样作用。它规范了家庭成员的行为,养成了责任感和自律性,建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后世子孙的教育和影响极为深刻,为家庭、家族的荣发富贵奠定了坚实基础,从而保证了长期稳定的发展。

(二)辐射影响周围其他家族及后代

在中江县广福镇(古铜山县),千百年来流传着许多关于“铜山三苏”及先辈的励志故事,从玉江石刻群(现有石刻文字27处)、“铜山八景”、“铜山三十六古迹”中,就有苏易简状元牌坊、状元打马还乡、状元桥、苏公笔等文物。从宋代到明清,古铜山县有记载的进士以上的著名人物就有23位。清人苏鼎甲在《游铜山访十贤祠》中写道:“上宝奇峰峻,飞来峭石孤。地灵钟累代,人杰启名儒。政绩传三赵,文章著五苏。两台张御史,清节踵前模。”

后来,在清代1771年,林成峰拿着母亲赐的一根扁担,挑着行李从广东平远县迁至铜山的林氏家族,以扁担为传家宝,坚持召开族人大会,宣讲先祖是如何历尽千辛万苦来到四川古铜山县,又是如何艰苦创业,讲先辈是何等孝敬父母、诚实劳动、互敬互爱、睦亲和邻、勤俭持家、遵纪守法等事迹。至今,林氏爱国、重德、重教等优良家风代代传承。

近代以来,又出了黄晓谷、肖朝粹、刘心泉、刘一、蒋元伦、黄明等文、武、科技,以及企业家等优秀人才。当代出了敢于舍生堵机枪的特级英雄黄继光。

文化是流动的。我以为,铜山林氏家族,以及生长在铜山之地的其他家族,或多或少都会受到“铜山三苏”家族优秀家风的影响。同时各自家族的家风也会相互渗透。

(三)传承弘扬“铜山三苏文化”,为新时代服务

家风、家训、家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铜山三苏家族的家教家训家风,不仅是他们家族的优秀文化,而且也是当今各个家族应该学习的优秀文化。

家庭的精神风貌,是社会和国家风气的缩影。家庭能够和谐发展,国之大家才能风清气正。家教家风潜移默化,不仅仅直接引导着人的成长成才,有助于维护幸福和谐的家庭生活,还直接关系着良好社会风气和国家风气的养成。让美德厚植于每个家庭,将不仅为家庭美满、生活幸福、人生出彩奠定基础,更可为实现中国梦激发文明风尚的力量。

根据上述历史人物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可在中江县建一个文化园。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加以展示,把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为此,建议:

构思、论证建设中江“六苏”文化园。主要内容:

1、兴建“六苏”纪念馆

初步建议,以苏寓、苏协、苏易简、苏耆、苏舜元、苏舜钦为主,建个“六苏”纪念馆。分设“六苏”序厅和按他们的辈分顺序一人或两人一个展厅,主要展示其事迹(政绩)。同时,建一个艺术厅,展示他们的书画、诗词和散文等作品,以及历史名人对其的评价。

可以用数字化的手段让“六苏”文化元素“动”起来,令参观者叹为观止。也可制作触摸式的,让其会“说话”,即经过高清晰扫描,由名家撰写对白、名演员配音,触摸画面的任何一个场景都会发出声音,再现当时的景象。

2、建书法碑林

把苏寓、苏协、苏易简、苏耆、苏舜元、苏舜钦等苏族名人的书法和同时代与他们有交往的书法家(欧阳修、米芾、蔡襄等)的书法、名言警句建成书法碑林,供书画家和游人学习、观赏。

3、塑像

在山间、路边、水边塑像:

(1)教子读书的塑像

(2)起义军不杀苏协杀贪官的塑像

(3)苏易简状元的塑像

(4)宋太宗和苏易简试欹器的塑像

(5)苏易简著的《文房四谱》塑像

(6)苏舜钦以书当下酒菜的塑像

(7)蔡襄与苏舜元斗茶的塑像(蔡襄喜欢斗茶,传说蔡襄与苏舜元斗茶,蔡用上等团茶,配惠山泉水;苏所用的茶不及蔡,但用竹沥水烹煎,结果胜了蔡襄,可谓是强中更有强中手)等等。

4、仿建沧浪亭

可在“六苏”文化园中仿造沧浪亭,并把《沧浪亭记》原文和译文融合其中。

5、兴建中国传统家训千米长廊

中国传统家训集思想性与文学性于一体,成为中国文化的优秀遗产。它包含了中国各个朝代、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阶层的人们对中国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的弘扬之情,体现了较为丰富而深刻的人生哲理。其中以劝诫子女、兄弟、家人勤学、修身、节俭、清廉、薄葬为内容的家训文化,在当今社会,对于今天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道德建设都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价值。例如:

苏氏家族乃“书香门第,官宦世家”。十世祖苏瑰在唐武后时举进士,并在中宗、睿宗两朝为宰相,著有《中枢龟鉴》一卷。九世祖苏廷,著有《苏廷集》三十卷。苏传素及其后代苏捡、苏拯、苏振、苏寓、苏协、苏耆、苏舜元、苏舜钦等都有传世家训。

把他们的家训整理出来,在“六苏”文化园中兴建“中国传统家训千米长廊”。同时,把历代名人的家训,比如:诸葛亮《诫子书》、唐太宗李世民的《帝范》、元稹《教诲侄儿书》、萧何《诫后世》、姚崇《遗令诫子孙文》,贾昌朝的《戒子通录》、曾国藩的《谕纪泽》,以及司马光、张之洞和《朱子家训》等都展示在长廊里。

可借鉴北京颐和园长廊建设,把上述家训融合在长廊里。

文化是一种生产力。在世界上,文化早就发展成为了产业。文化产业是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附加价值高、发展潜力大的“绿色产业”,相对于传统产业具有较强的拉动性,是当今世界公认的“朝阳产业”、“黄金产业”。

这些文化设施、景点建成后,既是一个传承优秀文化的阵地,又是一个旅游景区,既能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又能收到经济效益。

2023年5月26日

参考资料:

1、《沧浪翁苏舜钦》许晓韧著。

2、《苏舜钦家世生平与文学研究》陕西师范大学 韩少春。

3、《〈中枢龟镜〉家训与当今“官二代”教育》岳梁 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4、《范献忠谏中宗》(资治通鉴卷208之十)。

5、《宋代四川书画鉴藏四大家族》2020-09-24 15:30 四川新闻网。

6、《苏氏一门入蜀来,“铜山三苏”家族的迁徙之路到底如何?》德阳广播电视台德阳晚报数字报刊平台作者 梅冬。

7、苏易简《宋史》列传 卷二十五。

8、《苏易简家风幼则束以礼让 长则教以诗书》2018-05-15 09:59·方志四川。

9、苏易简与《文房四谱》、苏氏家族及研究现状。作者 唐林 2015-12-29 四川艺术网。

10、《苏舜钦与沧浪亭》喻军 2022年04月20日《甘肃工人报》。

( 本文摄影:杨河、肖永春

(责编: admin)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