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看!你未必了解的京味端午
一种看法认为最初的斗草游戏,很可能跟传说的“神农尝百草”形成的中医草药学有着密切关系:每年端午节,孩子们就会到郊外采集草药,并把艾草插在门上,以解暑避毒,而斗草就是古人端午采草药歇息时,相互玩耍逗乐的一种休闲游戏。
斗百草的玩法之一是比较草的韧性。这就要求参赛者在参赛前注意寻找那些草或花茎有韧性的作为自己的“选手”,无形中形成识别花草的要求。
那种能“斗”倒各草的“选手”,则成为大家公认的当日的“百草王”。斗百草另外一种玩法是比赛谁采摘的花草的花色品种多和新奇。
《红楼梦》中有详细情节,其中端午斗草的习俗出现在第六十二回,有兴趣的您可以找来看看。
此外,北京人还有喝绿豆汤、吃绿豆糕的习俗。由于端午节开始,酷暑将临,五毒孳生,这五毒指蛇、蝎、蜈蚣、蟾蜍、壁虎,人间开始流行瘟疫等疾病,而绿豆性凉,味甘,熬成绿豆汤平时喝可以消暑止渴;由于具有利尿下气的功效,因此食物或药物中毒后喝,还能起到排清体内毒素的作用,对热肿、热渴、热痢、痈疽、痘毒、斑疹等也有一定的疗效。那制作成绿豆糕呢,更是咱们北京人喜爱的点心。
端午安康
老北京人过端午节有吃五毒饼的习俗,那这五毒到底是什么?形容一个人坏事做尽,我们也说,这个人是“五毒俱全”,那到底什么是五毒呢?
这里的“五毒”指的是古人心目中五种毒性最强的动物,一般是指蛇、蝎子、蜈蚣、蛤蟆和壁虎,也有说法认为蜘蛛和马蜂是五毒之一。
这五种毒物往往与端午联系在一起。这是因为端午时正值农历的五月,气候温热,毒虫开始出没,容易滋生瘟疫,所以民间认为这是“凶月”,有“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的说法。
所以除了祭祀与纪念之外,避毒除害也是端午节的重要内容。人们在家中的墙壁、炕沿、窗户上贴上红纸剪的蛇、蝎、壁虎、蜈蚣、蛤蟆等,称之为“剪五毒”,为的是驱害。妇女还要在五月初五早晨手捶床边唱谣谚:“捶、捶、捶炕沿,蝎子蚰蜒不见面;捶、捶、捶炕头,蝎子蜈蚣没有喽;捶、捶、捶炕帮,长虫蜈蚣一扫光;捶、捶、捶炕腰,蝎子蚰蜒往外跑。”四五岁以下小孩子都要穿黄色五毒衣、五毒鞋,系老虎褡裢,缠长命缕。长命缕是一种五色丝线,缠于手腕或挂于颈上,传说都可避五毒。民间还讲究在小孩的头部、耳孔、臀部抹雄黄酒,也是为了避免蜈蚣等毒虫钻到耳鼻中去。
街上的糕点铺子会卖一种用模子刻出蛇、蜈蚣、蝎子、蜘蛛和蟾蜍图案的桃酥式的圆糕点,叫“五毒饼”。
那具体说到“五毒俱全”这个词,其实这个“五毒”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在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中,除了写正派武功之外,还着重对毒的使用作了很多的描写。如在《碧血剑》中写到“五毒教”,它地处苗疆五毒岭,它的教众善使毒下毒,信条就是“谁得罪了五毒教,谁就会死无全尸”,是个神秘而恐怖的组织。世上真有如此可怕的组织吗?我们无从考证,暂且当作是小说虚构的,但民间对于五毒之说由来已久,人们认为“五毒”是蛇、蝎、蜈蚣、壁虎、蟾蜍五种动物,而这些动物有剧毒。
不过,“五毒俱全”中的“五毒”,一般是指五种主治外伤的药,即石胆、丹沙、雄黄、碧石、慈石。《周礼.天官》中说:“凡疗亡伤,以五毒攻之。”在这五种药材中,石胆主治金创,诸邪毒气;丹沙主治身体五脏百病;雄黄主治鼠痿;慈石主治周痹风湿。其实,这“五毒”药材并不是每种都有剧毒,比如丹沙、慈石,就没有太大毒性,但是五种药材经过加工合成之后,药性就极其猛烈。据说将这种五毒的成药,涂抹于患处,有相当的疗效。正所谓“五毒不毒,五毒齐聚才毒”,“说是五毒,却可以毒攻毒,乃为良药”。
随着文字的演变发展,“五毒”也有了更多的释义:有称“五毒”为鞭、捶、灼、徽、缨五种酷刑的;也有指“五毒”是汞、镉、铅、铬、砷五种对人体有毒害的重金属;还有把“五毒”比作骗、赌、帮、烟、娼五种社会丑恶现象的。
端午节去捉它最应景?
当年老北京人过端午节,还有一个风俗,挺有意思,那就是到南海子去捉蟾蜍。
在《帝京景物略》里,有这样一条记载,在端午节这一天,太医院的医官们都要摆着仪仗,浩浩荡荡跑到南海子,也就是大兴区麋鹿苑一带,不为了别的,就为了捉蟾蜍,就是我们常说的癞蛤蟆。那为什么要在端午这一天捉癞蛤蟆呢?癞蛤蟆身上有一种有毒物质名叫蟾酥,中医讲究以毒攻毒。蟾酥是治疗皮肤病万能药。在北京怀柔地区,每逢端午人们还要窗花剪成蟾蜍的模样,为的也是祛毒避凶。
老北京消夏必备
说到豆汁,那可是咱们北京人四季都爱喝的饮品,特别是在夏天,喝豆汁儿可以消渴解暑,因此,说到咱们北京的消夏饮食,豆汁儿必须上榜。
糟粕居然可作粥,老浆风味论稀稠。
无分男女齐来坐,适口酸咸各一瓯。
这首竹枝词,出自《燕都小食品杂咏》,北京小吃不下百余种,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若以口味论英雄,来个江湖大排名,谁坐头把金交椅还真不好说。但是要说风味独特,豆汁儿绝对是当之无愧的状元。豆汁儿能技压群雄,靠的都是它那股“葛”劲。一提到豆汁,人们的反应大相径庭。有人口水当时就下来了,可也有人,脸马上成了一个囧字。但甭管您喜欢不喜欢,豆汁儿只要喝一次,那味道都是终身难忘的。
那您知道豆汁儿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乾隆皇帝、慈禧太后真的都爱喝豆汁儿吗?还有梅兰芳、老舍、梁实秋、林海音等等名家,为什么都爱喝豆汁儿呢?
豆汁儿真的是清宫御膳!
过去有一个笑话,说齐化门,也就是现在朝阳门外营房的旗人都聚在街头痛哭流涕,当然了,现在在原来营房的地址上已经都是大高楼了,当年的小胡同全不见了。咱还是说以前,路上有人看见了就问了,“这是怎么了?别哭了,一帮大小伙子的,在大街上哭多寒碜那!”没想到,这哭的这些位旗人啊,是越哭越伤心,谁劝都没用。大家问了半天,终于听里面一个哭得最伤心的说了:“这豆汁儿房都关张了,岂不要了性命乎?”,咳,原来都是豆汁儿给闹的。
笑话归笑话,老北京人尤其是旗人,特别喜爱喝豆汁儿,甚至称之为“本命食”,这绝对是事实。俗话说,北京人是“豆汁儿嘴”、“老米嘴”、“卤虾嘴 ”,这就是所谓的“北京三嘴”。您说这豆汁儿厉害不厉害,那这豆汁儿到底怎么发明的,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
据说豆汁儿的问世是在清初,当然了,也有说是辽国的民间食品,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而豆汁入宫,最开始是在自清代的乾隆年间。
当时某粉房做绿豆粉时,正逢炎炎的夏日,磨出的半成品豆汁当天没能用完,结果到了第二天发现就已经发酵了,那师傅呢取了一点尝了尝,竟然觉得是酸甜可口 ,然后就又给煮开了,再尝,觉得那味道就更美了。于是便专门做起豆汁来出售。所以,这应该是劳动人民的智慧,具体是谁发明的,现在以前是无法考证了。当时啊,人们购得豆汁 ,加入紫色老米或剩老米饭,熬成豆汁粥,配上这不同的小菜,就成为京师特有的一种风味小吃。
过五月节,唯一可与粽子并驾齐驱、分庭抗礼的,是大街小巷叫卖的“桑葚儿来,樱桃”!
若论小买卖儿,恐怕没有比这再小的了,卖桑葚儿樱桃的,多是半大孩子,手上托个小柳条儿筐子,筐子上铺上碧绿的樱桃树的叶儿,叶儿上放着鲜红鲜红、带着小绿把儿的樱桃。这种色彩和小东西的可爱,是叫人难忘的。
筐儿里,一边是樱桃,一边是桑葚儿,有白的,有黑的,都有手指头肚儿大小,外表好像一粒粒的小米儿,吃到嘴里,真是一兜水儿,熬甜熬甜的。
五月节,吃粽子、桑葚儿、樱桃之外,还有一种五月节独有应景的吃儿,是绿豆糕。北平的绿豆糕,真正遐迩驰名,约两寸见方,四分来厚,拿在手里很磁绷,等嚼在嘴里,您瞧这份酥,这份甜,这份香和细,哪儿做的也不如故都!
来源:综合“徐徐道来话北京”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