汨罗江畔,探寻屈原精神的时代价值
湖南汨罗官方为纪念屈原逝世2300周年,推出国际龙舟邀请赛、水上祭祀大典、音乐剧《九歌》首演,以及关于屈原精神的学术研讨会等。学者、乡民、运动员、外国友人云集,汨罗江上热闹非凡。
位于汨罗屈子文化园的屈原塑像。胡清摄
世人多知屈原,司马迁评价其“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然而如何理解屈原精神的时代价值,找到古人精神与当下需求的连接点,进而塑心铸魂、指导实践?2300周年的节点上,我们来到汨罗江两岸探寻。
爱国:“天赋内美又修能兮,肩大任常在心”
暑气蒸腾中,走进玉笥山,一路青松翠柏,顿时清凉下来。拾级而上,抬眼就能看到屈子祠。
相传屈原被流放时,曾在玉笥山上居住多年,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屈原自沉汨罗江,沿岸人民为他修祠纪念。晋代《拾遗记》记载:“楚人为之立祠,汉之犹存”。
祠为砖木结构,庄严古朴,正面为三孔大门,中门为牌坊式。门坊与山墙上有十多幅浮雕,再现渔父对谈、怀沙投江等场景。祠内刊列史记《屈原列传》,以及后人凭吊的知名诗文联赋。
据记载,屈子祠千年来屡毁屡建,今屈子祠系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迁建于此。1949年以来进行过四次大修,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为何从官方到民间,千年来均对屈原保持认可和推崇?在屈子祠工作生活40余年的屈学专家刘石林说,从祠内两幅著名楹联中可窥知一二。
入正门,可见大厅墙壁嵌着司马迁撰的史记《屈原列传》的雕屏,两侧是清代文人李元度撰写的楹联:“上官吏,彼何人,三户仅存,忍使忠良殄瘁;太史公,真知己,千秋定论,能教日月争光”。
上联以反问语气出之,斥责上官大夫靳尚等奸臣陷害忠良、祸国殃民的恶劣行径。下联以感叹语气应对,颂扬太史公司马迁是屈原的知音,对屈原作出千秋定论。
穿大厅,经过两株百年桂花树,便到了祭祀厅。厅柱上挂有清代文人、外交官郭嵩焘撰写的楹联:“哀郢矢孤忠,三百篇中,独宗变雅开新格;怀沙沉此地,两千年后,惟有滩声似旧时”。作者手法巧妙,分别以屈原的名篇——《哀郢》和《怀沙》开头,诉说屈原的生平与成就,歌颂他的忠贞与高洁。
“两幅楹联各有角度,但都蕴含了爱国主义是屈原精神底色的意思。”刘石林说,屈原在国家危难之际,不畏强权,而是以深深的忧患意识和沉重的历史责任感,时刻关注国家命运,关注人民疾苦,表达了对祖国江山、人民和社稷的眷恋。
在《离骚》中,他写“天赋内美又修能兮,肩大任常在心”,表达自己忠君爱国的政治情怀,也时时提醒自己要为国奉献的重任。
端午节的前一天,汨罗举行了“屈原精神及时代价值”学术研讨会。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郑佳明在接受采访时说,屈原身上凝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其人格精神成为中华文化的精神标识。
他认为屈原树立了国人爱国的标杆,“在饱经忧患灾难的历史中,屈原是时代的一把尺子,衡量了那个时代精神的高度。”
民本:“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沿汨罗江溯流而上,到达长乐镇。北岸坐落着一个古楼亭,是湖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回龙门。
江水汩汩流逝,汨罗市文化馆馆长周海燕讲起了关于回龙门的传说。民间传说,屈原投江后,遗体被江水所携,逆流而上,人们划龙舟追随打捞至此返回。隋唐时期,先民筑回龙门以纪念。
“这是两岸百姓自发建设、纪念屈原的众多遗迹之一。”周海燕说,端午节在汨罗的重要程度,仅次于春节,汨罗人民对屈原的爱戴体现在许多方面。
在当今汨罗人的口中,对屈原的称呼,不是带着官方意味的“三闾大夫”“屈大夫”,而是非常亲切的“屈老夫子”,甚至还有接近亲邻称呼的“屈爹爹”。
“对汨罗江两岸人民来说,纪念屈原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插艾蒿、系香囊等。”周海燕回忆,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作为珍贵食材的粽子,村民也舍不得全吃了,特意留一些,带到江边祭奠,边唱着招魂曲,边把粽子扔进江里。
“屈老夫子诶,回哦。”站在汨罗江边,81岁的刘石林一声悠长的呼唤,历经岁月沧桑,越发真挚深情,令人动容。这句唱词来自儿时记忆。“我的父辈、爷爷辈,每年端午都要到江边,顶着江风,边抛粽子边呼喊,那种虔诚的神情,苍凉的呼声,到现在还刻在我的脑海里。”
屈原悲悯百姓命运、关切人民悲欢,人民报之以缅怀。“‘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样的诗句,这样的情怀,在任何时代、任何地方吟诵出来,都能打动人,不分古今,无问东西。”研究屈学40余年的刘石林语气坚定、目光炯炯,“光从这一点,我们就可以说,屈原不朽。”
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佛昙镇对刘石林来说,印象深刻。当地有个屈原岛,到了端午,当地百姓划船上岛,祭祀屈原。人流摩肩擦踵,鞭炮不停地燃放,地上积满厚厚一层鞭炮纸屑,脚踩上去软软的。“那里不是屈原投江处,也不是屈原故里或生平到过的地方,但是大家热情非常高。我一开始不得其解,后来请教当地人,说是屈原爱人民,人们自然也世世代代记住屈原。”
志洁:“其文约,其词微,其志洁,其行廉”
坐落在玉笥山南沿、屈子祠西南角的独醒亭,是“玉笥八景”之一。端午前后,许多游人瞻仰完屈子祠,会来到这里歇息,抬眼望去,不远处是被余光中先生称为“蓝墨水上游”的汨罗江。
独醒亭原建于汨罗山屈原汨罗庙前,相传为古时汨罗山前的一座风雨亭,是过往行人和渔夫歇脚聊天之处。屈原故宅离此比较近,常来这里与山民渔夫交谈。
屈原投江之后,人们感念三闾大夫志行高洁,将风雨亭改称“独醒亭”,名字来源于大众耳熟能详的“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在《渔父》中,这句话用于表达屈原不愿与浑浊世人同流合污,甚至“宁赴湘流,葬于江鱼腹中”,也要保持自己清白的节操。
“正道直行,竭忠尽智”“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屈原以志洁行廉、洁身自爱的人格,令代代国人对他既有深刻同情,更有崇高敬仰。因此,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屈原“其文约,其词微,其志洁,其行廉”“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屈原的高洁人格,犹如世人面前的一面镜子,一旦站在这面镜子前,难免会对照检讨自身品格。屈原精神也成为历代士大夫的人格典范。
明嘉靖二十年,湘阴知县戴嘉猷主持重建独醒亭,写下《重修独醒亭记》,并勒石立碑。在大篇幅地怀念先贤、讴歌屈原品格后,这位读书人在最后一句发出“灵魂之问”:“瞻斯亭,能无感也夫!能无惧也夫!”
独醒亭挂了四块匾额,包括两种书法,一为茅盾所书,另一为赵朴初所书,苍劲与秀丽,两者相得益彰。刘石林老人说,匾额背后还有一段掌故:1980年,独醒亭重建竣工,屈子祠管理所向茅盾和赵朴初两位先生求匾额题字。同年,赵朴初题字寄来,茅盾的题字却迟迟未至。第二年,茅盾逝世,屈子祠管理人员难过的同时,也为独醒亭没能得到他的题字惋惜。谁料,茅盾去世后不久,管理所却收到他的遗墨——“独醒亭”题字。“原来茅盾先生在重病期间并没有忘记管理所的请求,克服困难题了字,但没有来得及寄出,就与世长辞了,足见他对屈原的爱戴。”
求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一场大雨过后,清晨的汨罗江,被一层雾气笼罩。
“咚咚咚……”蓦地一阵急促鼓声响起,一条龙舟闪现,划手的胳膊上青筋暴起,动作整齐,船桨插入水中,激起阵阵浪花,小舟像离弦的箭,向着对岸飞去。
传说,屈原投江后,两岸百姓闻讯驾船赶来抢救打捞,齐心用力,你呼我喊,争先恐后。几经演变,龙舟竞渡成为人们纪念屈原的重要方式。
今年端午前一天,汨罗市举行了国际龙舟邀请赛和民间龙舟赛,包括来自汨罗江畔的10支村龙舟队参赛。
尽管城镇化的浪潮把人们引入城市,但每年一到端午,龙舟竞赛犹如那根绵延不绝的线,把人们从繁华都市牵回汨罗江,在缅怀追思中感受厚重,也在力量比拼中体会激昂。
千年来,这种充满原始活力、考验集体合作、浸染狂欢气质、散发竞技魅力的运动,不断给一方水土带来润泽,给一方民众注入活力。“五月五,龙舟下水打烂鼓”“宁荒一年田,不输五月船”的民谚,背后是传统文化的生生不息。
生长于汨罗江畔的“90后”马界,6月5日驱车10多个小时,从河北赶回家乡,只为参加村龙舟队训练。“划龙舟和人生一样,结果难以预料,但一定要坚定信念,哪怕腰酸背痛,也要不停地往前划。”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别人说屈原因为固执己见而潦倒落魄,他回复“虽九死而不悔”。每年端午,人们在缅怀和竞赛中,感受正直磊落、忧国恤民、勇于探索等人文精神,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滋养,蓄积勇往直前、不断求索、奋力拼搏的力量,无论外界条件如何。
在《远游》里,屈原感慨“唯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面对天地之无穷,人生之不定,他承认客观条件难以改变,人的能力有限,但他更坚定地认为,这些不是放弃求索的借口,而是加快求索的动力。所以在《天问》里,他视野广阔,追问一切,一口气提出了将近二百个问题。
在“屈原精神及时代价值”学术研讨会上,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骆玉明说,疑问是创新之始,疑问本身就带着创新的力量。屈原的问,屈原的求索,正是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的写照,将中华文明的求索精神和创新性发扬光大,是我们今天重要的使命。
“屈原精神不仅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今天仍然表现出十分鲜明的时代价值。”对中国传统文化深有研究的郑佳明说,“他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家国情怀与品格,以及求索精神,不仅仅是普世的,也是永恒的,是塑造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厚资源。今天纪念他,正当其时。”
来源:新华社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