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鉴 | 文房清供之仿古玉器:书案上的清雅陈设
文房清供最初的原型是宋代的文房器物,包括古琴、古砚、古钟鼎彝器、怪石、砚屏、笔格、臂搁、水滴、古翰墨笔记、古画等。明代,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文人阶层的迅速扩大,文房用具进入前所未有的繁荣期,文房清供的种类剧增。清代,文房清供发展至鼎盛阶段,除了实用的文具,更多的是纯粹供赏玩的器物,很多精美陈设品也一并归入文房清供的行列,几乎清代所有的工艺品种类,都能冠以文房清供之名。
中国玉器的产生可追溯到一万年前小孤山仙人洞遗址中发现的3件玉质砍斫器——这应是在中国境内发现的最早的玉质工具,此后,玉器的使用延续至今,贯穿整个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古至今,中国人对玉情有独钟,赋予玉深厚的文化内涵:“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是玉所具有的美德;“君子比德于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是《礼记》中对玉蕴含的人文道德的描述;吉祥、平安、富贵、健康、益寿、富丽,是玉器中蕴含的美好寓意……在古代诗文中,常用玉来指代文房清雅之物,如笔被称为“玉管”,墨有别名“玄玉”,纸有美誉“玉版”等,因此,以象征温润之德的玉与文房清供相结合,似乎再完美不过。玉器因其质地特点,具有使用时间长、更新换代慢等特点,在历代工艺品中属于最有传统风格的器物之一,以玉制作文房清供,又赋予文房清供更深层次的含义以及更久远的艺术生命力。
仿古玉器是文房清供的一个重要品类。仿古玉器的“仿古”,一个是模拟仿制,这种模仿建立在制作者对有时空距离的艺术品的认识之上,包括形制、纹饰、材质、用途和思想内涵等多个方面,制作目的则因角度不同而出现异化;另一个是延续传承,这是建立在社会发展的基础上——朝代更替时并不会完全抛弃前朝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而是汲取精髓、改革陈腐,由此社会才能进一步发展。玉器作为社会制度与思想文化的载体,其题材、设计和技艺也会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变革更新,呈现出传承有序的特点。值得一提的是,仿古玉器仿制的通常是青铜器,其名称也沿用青铜器的原有名称,这样在器型上不会产生歧义。
鼎在青铜器中是重器,《史记·殷本纪》记载商王武丁祭祀成汤时,有一只野鸡飞立于鼎耳之上鸣叫,武丁深感忧虑,大臣祖乙劝武丁“无忧,先修政事”,说明鼎是用来进行大型祭祀即“国之大事”的神圣之器。以玉制作的鼎,一般在体积上远远小于铜鼎,其功能也不再是祭祀的圣器,更多的则作为高雅的陈设摆件。一般铜鼎上所饰之纹饰,在玉鼎上都有反映,如饕餮纹、乳钉纹、蕉叶纹、云雷纹等都是常见纹饰。但这些纹饰应用在玉器上,不像在青铜器上那样硬朗粗犷,而是更加细腻委婉,给人以神秘但不失温婉的感觉。像山东博物馆所藏清代白玉百乳方鼎,通高22厘米、长13.5厘米、宽7.4厘米,四柱足,两立耳,遍饰乳钉纹,两立耳镂雕变形双胜纹,四柱状足浮雕兽面纹,盖饰乳钉纹与绳纹,盖顶镂雕蟠龙,美观大方,魅力十足。还有一尊清代青玉兽面纹方鼎,通高16厘米、长16厘米、宽10.5厘米,长方形腹,四柱足,方唇,二直耳,口沿下饰夔纹,以云雷纹为底纹,腹饰大兽面纹,每面两侧下部均饰一倒夔纹,器壁有棱脊,器身配一隆起的长方形盖,盖外侧也纹满兽面纹,也是仿古青铜器的玉器代表。
白玉百乳方鼎(清)
青玉兽面纹方鼎(清)
彝,在古代是对青铜礼器的一种通称。《尔雅·释器》称:“彝,卣、罍,器也。”郭璞注:“皆盛酒尊,彝其总名。”在古籍中未见以方彝为礼器的记载,宋人将这类器型作方形并称之为方彝,而后世所出的方彝铭文中也未发现器名,因而考古界仍沿用旧说,将此类造型器物称之为彝。以玉为材质制作的彝,则更增添了这类器物的神秘色彩。此类器物多受皇室追捧,在普通的文房清供中并不常见。如一尊仿青铜器造型制作的清代白玉兽面纹双耳活环彝,通高17厘米、口长6.5厘米、口宽3.8厘米、腹宽7.8厘米,盖与器四角设扉棱,器身饰兽面纹,颈部两侧有耳。
白玉兽面纹双耳活环彝(清)
觚原为盛行于商周时期的一种青铜酒器,也做祭祀用器,但因其造型优美典雅,宋代以后,觚便成为仿古类瓷器、玉器、珐琅器等模仿制作的重要母型。玉质觚形器除了单独摆放,还可作为花插使用,是书房中常见的陈设品之一。在仿古玉觚的纹饰应用方面,兽面纹是其常用的主题纹饰,这与商周时期青铜器上的纹饰是一致的,但玉觚上面的兽面纹没有青铜器上的那么抽象、狰狞、繁复,线条更简洁明快。如清代青玉方觚,高22.8厘米、口长7.4厘米、口宽5.7厘米,玉质莹润,呈青色,局部有沁斑。器方体,分三段,上下两段中空,中段实心,上中下三段为8道扉棱,齿状扉棱上阴刻回纹,上下两段阴刻蝉纹,中段剔地雕刻兽面纹。
青玉方觚(清)
觯是青铜器中常见的饮酒之杯。《说文·角部》称:“觯,乡饮酒角也。《礼》曰,一人洗举觯,觯受四升。”《礼记·礼器》说:“尊者举觯。”郑玄注:“三升曰觯。”觯也做祭祀之用。玉觯作为文房清供的一种,与玉鼎、玉觚、玉彝的用途一致。如清乾隆时期的青玉兽纹觯,口长6.2厘米、口宽3.9厘米、足径5.7厘米、高13.7厘米,为扁圆形,侈口,束颈,鼓腹下垂,圈足,足沿较高,自口沿至腹部前后分别设有3道扉棱,颈、腹部分别饰饕餮纹,两耳分别为两只首尾相接、形似攀爬的螭龙,口衔觯沿,做工精致,造型古朴。
青玉兽纹觯(清乾隆)
(作者系山东博物馆典藏部副主任,图片均由山东博物馆提供,本文首发于《中国文化报》2023年7月18日8版)
责编:张佳怡
来源:文旅中国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