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南北”馆藏作品展为观众搭建艺术之桥,呈现大桥魅力
展览现场
大江南北——湖北美术馆馆藏“大桥”及相关主题艺术作品展是文化和旅游部2023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入选项目。展览围绕“大桥”主题,以湖北美术馆馆藏相关作品为基础,联合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浙江美术馆、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美术文献艺术中心等美术馆和艺术机构的藏品资源,近70件作品,旨在以“桥”彰显特色,以“桥”联通世界,以“桥”互鉴文明。
钱瘦铁 《武汉长江大桥》 1957年 浙江美术馆藏
展览分为互通、互联、互鉴三个部分。据湖北美术馆馆长冀少峰介绍,展览主要通过艺术家笔下有形的“物象之桥”和由美术馆搭建的无形的“艺术之桥”“沟通之桥”,表现“桥”在不同时期连接交通、促进高质量发展、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重要作用。
武石《最后一根钢梁》 1957年 湖北美术馆藏
武汉长江大桥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桥”,1957年10月15日建成通车,从此“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在一进入展厅的右侧,悬挂的第一幅便是武石创作的《最后一根钢梁》。这幅套色木刻描绘了安装大桥上最后一根钢梁的场景,以图记史,成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美术经典而载入美术史册。在武汉上大学的李同学在这幅画前驻足凝望,她告诉极目新闻记者:“我很喜欢武汉这座城市,也不止一次走过武汉长江大桥。今天是偶然逛到这个展览,看到这幅画仿佛当年长江大桥竣工的盛况又浮现在我眼前。”
而由范迪宽于1974年创作的黑白木刻《螺丝钉》刻画并歌颂了长江大桥上执勤站岗的人民子弟兵。他们就像大桥上的万千颗螺丝钉一样,保卫大桥,守护人民。
卢柏森 《飞架》 1994年 湖北美术馆藏
由卢柏森在1994年创作的布面油画《飞架》记录着武汉长江二桥建设的过程。据湖北美术馆介绍,卢柏森在武汉长江二桥初建时,曾多次怀着激动的心情亲赴现场写生,并从众多草稿中选出一幅绘制成油画。画面中钢筋混凝土的结构,巍然矗立,如同一座历史的丰碑。
在三大展区还展有许多馆藏名家美术作品,如辛克靖的《南北天堑变通途》、关山月的《汉水铁桥》、钱瘦铁的《武汉长江大桥》、张善平的《巧引青山水》、王道源的《龟蛇锁大江》、田少鹏的《神曲》、罗中立《故乡系列稿之一——过河》、肖恩·斯库利的《窗——淡蓝色》、安尼施·卡普尔的《无题》等,贯穿中外,用绘画的艺术魅力建成连接画作者和赏画者沟通的心灵之桥。
展览现场
除了中国画、油画、水彩、水粉、木刻等美术作品之外,展厅专门陈列有相关摄影作品和长江大桥建设时期的报纸、书籍、诗歌集等。其中有摄影师们在不同时期同一角度拍摄的长江大桥的壮阔画面,以及法国导演阿涅斯·瓦尔达于20世纪50年代拍摄的作品《中国印象》系列。同时,展柜里展出了《武汉长江大桥诗歌选》《长江大桥水上钻探》《大桥工程学习实编》。无论是影像还是文献,展览多角度地为观众呈现出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历史和面貌,带领观众完成一次时空穿越。
阿涅斯·瓦尔达(Agnès Varda)《中国印象11》
展览现场
“这些形态万千的‘桥’,联通大江南北,跨越东西、沟通世界,展现出地域自然和人文的独特风貌,见证着社会与时代日新月异的变迁发展。”冀少峰在展览前言中写到。
展览在湖北美术馆特展厅展出,将持续至8月13日,观众可通过湖北美术馆官方公众号免费预约观展。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