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修复师马宇:让世界了解中国古代工匠的智慧

发布时间:2023-07-30 16:04:46来源:
       北京7月30日电 题: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修复师马宇:让世界了解中国古代工匠的智慧

   “三四个人修复一个陶盆,需要两个多月时间,类似青铜鹤这样的大型器件则要1年左右时间。”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修复师马宇表示,花费如此多的时间,就是为了做精做细修复工作,让文物更长久地保存,更好地让世界了解中国古代工匠的智慧。马宇日前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分享了他对如何让西方的修复理念更适用于中国的文物,如何科学地修复文物等话题的思考。

2000年7月发掘出土的秦代彩绘青铜鹤。受访者供图

  马宇的父亲生前一直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从事雕塑工作,这让马宇从小与兵马俑结缘。父亲去世后,马宇回到父亲工作过的地方。从室内设计跨行到文物修复,马宇起初有些茫无头绪。后来,马宇通过推荐、考试,参加了中国和意大利联合举办的第一批文物保护修复培训班,听意大利老师讲课,从零基础学起。

  “文物保护修复是意大利的强项,意大利在文物修复、大遗址保护等方面拥有雄厚的专家团队以及世界领先的专业技术。”马宇说,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中国的文物修复理念与技术已实现与国际接轨,比如国际上公认的三大修复原则,可还原性、可识别性、最小干预,已被国内同行广泛应用。

  从业31年来,马宇参与了秦始皇陵石铠甲坑、百戏俑坑、水禽坑等多个陪葬坑的发掘工作。在修复文物的过程中,马宇也在探索如何结合中外文化去理解修复理念,如何让国外的修复理论更好地与中国的文物相适应。

  他认为,文物凝聚了千百年前艺术家和匠人的心血和智慧,是古时精神文化的载体,正如西方特别是意大利常用西方哲学的笔触来描述文物修复理念,我们如何结合中国古代哲学去理解修复理念,对中国文物的保护修复十分重要。

  “在青铜器表面清理上,中国的文化思想就和国外的理念不太一样。”马宇说,“国外会把青铜器表面清理得比较干净,我们讲究留下包浆等历史痕迹,要求修复师有较长的工作经历,对民族传统文化有充分的理解与认知。”

  谈及从业以来最满意的作品,马宇直言是秦代的青铜鹤。由于青铜鹤体型高大,修复工作耗时近一年才完成。

2001年12月修复完成的秦代彩绘青铜鹤。受访者供图

  “耗时长不代表磨洋工。”马宇强调,文物修复不是刷一刷器物表面的灰尘、粘一粘碎片就行,它是历史、考古、生物、物理、化学、艺术等多学科交叉的领域。曾有文物修复师将其比作三条腿的板凳,“三条腿”分别是艺术、科学、工艺,文物修复师要了解传统文化与艺术,用科学的方法处理文物,并记录过去的工艺。此外,它还有一个道德的“板凳面”,即对文物怀有真正的敬畏之心。

  在马宇看来,文物也拥有生命,分为不同的“体质”,它们在不同环境下患的“疾病”也各不相同,处理方式自然也不一样,修复师需要“对症下药”开“处方”。修复前,要绘制器物病变图,用图纸、文字、照片记录下来,另外,还要对文物进行检测,制定个性化的修复方案,包括用何种物理、化学方法修复,加工剂是否适合文物。

  比如,青铜仙鹤的特点之一就是表面饰有彩绘,这种彩绘一旦被清理掉,就无法再还原,清理时需要有足够的耐心。马宇说,团队成员会替换着工作,表面彩绘的清理工作做久了,就转去画病变图、整理资料,换换心情。

  “查资料特别有意思,比如修复一个陶罐,就需要了解秦代和汉代的陶罐有什么不一样,这些信息既是修复的依据,对文物修复师来说,也是一次知识补充。”对他而言,修复文物的过程就是在与古人对话,向古人学习。“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有关工艺制作的书籍相对较少,一些工艺旁人记载得也不够详细,而文物能够直观地展现出前人的高超技艺,为古代工艺传承提供线索。”

  马宇为修复过的每一件文物建立了档案,将文物中蕴含的古代制作工艺信息,用文字、照片、视频方式记录其中。这是对古代工匠们的敬重,也是对后人负责。

  从惟妙惟肖的兵马俑到千姿百态的百戏俑、栩栩如生的青铜水禽,马宇在修复文物时,常被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所震撼,也遗憾许多文物制作工艺至今仍是待解之谜,不能为外界所知。马宇称,“埋藏在这些文物中的秘密,我们这一代人解不开,后人也许会解开,这些文物档案,将是我们送给后人、送给世界的礼物。”(完)

(责编: admin)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