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奇特而神秘的铜鼓 如何见证广西青铜文化的最高峰?

发布时间:2023-10-11 16:21:00来源:
从“一醒惊天下”的三星堆遗址,到再现了古代蜀国辉煌的金沙遗址;从带领人们走进古滇国古老历史的晋宁石寨山墓地,再到出土了2000多片文字简牍的晋宁河泊;还有贵州地区的赫章可乐遗址,广西地区的罗泊湾汉墓、合浦汉墓群……

“吉金万里”展览图据金沙遗址博物馆官方微博

在一场展览中“打卡”近百处考古遗址,是什么样的感受?也许,步入正在金沙遗址博物馆与观众见面的“吉金万里——中国西南地区青铜文明展”中,就能穿越时空的隔阂,聆听到古老的文明回响。作为我国目前规模最大、展品数量最多、文物等级最高的西南地区青铜文明专题展,该展以先秦至秦汉时期的青铜器为代表,讲述中国西南各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故事,实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演变格局。

从这些造型独特,又带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精美文物旁走过,来到聚焦“黔桂地区的青铜文明”的第三单元,凝视着来自广西的青铜器,它们似乎正默默述说着那一段瓯骆文化的辉煌过往。“广西在我国古代青铜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它所起到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地理上融合东西,在时间上承前启后,在传承创新中发扬光大。”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副研究馆员李欣妍的讲述中,也许得以窥到这片土地上所拥有的璀璨而悠久的青铜文化。

“吉金万里”展览中的铜鼓图据金沙遗址博物馆官方微博

铜鼎、铜卣、鎏金铜面具……

从文物中看广西独具特色的青铜文化

先秦时期,江南以及岭南各地居住着众多越人,因其支系繁多,故统称“百越”。据《汉书·地理志》记载,百越的分布“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而广西,古为百越之地,这里历史悠久,拥有绚丽多彩、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据文献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在今广西境内可能生活着以西瓯和骆越两大族群为主的先民,他们为“百越”中的两大重要支系,更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李欣妍介绍道,西瓯人主要位于桂江流域和西江中游一带,越式鼎、扁茎无格剑、铲形或靴形钺等是其代表性青铜器。而骆越人主要位于左江、邕江、右江流域一带,随葬品以铜鼓、羊角钮钟、一字格短剑、斜刀钺、桃形镞等为主。两者共同架构出广西地区独具特色的青铜文化。

“吉金万里”展览中的铜鼓图据金沙遗址博物馆官方微博

“像这一件方耳盘口铜鼎,就是典型的‘越式鼎’,出土于广西桂林平乐银山岭的墓葬中,是战国时期的文物。当然,有学者提出它可能来自秦末汉初时期,当时秦始皇为统一岭南,下派五十万军队攻打桂林一带西瓯部族,史称‘秦瓯战争’。据专家考究,这些文物很有可能是当时西瓯族群军事所用。”

就在这件铜鼎旁的展柜中,还陈列了一件西汉时期的鎏金铜面具,形呈人面,睁眼、鼓鼻、闭口,不仅栩栩如生,更有着独特的形状和细腻的工艺。李欣妍说道,该文物出土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林县的一座铜棺墓中,棺的两侧各悬铜面具三个,一侧面具鎏金,一侧面具鎏银,棺内有玉石器。出土文物之珍贵可与同时代( 西汉)的云南晋宁石塞山滇王族墓葬相媲美,专家认为应是句町王墓葬。

鎏金铜面具摄影 李雨心

不仅于此,漫步在第三单元的展厅中,还能看到许多颇有些“眼熟”的青铜器。譬如,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的一件夔纹提梁铜卣,其与北方地区发现的西周时期的告田父乙卣、启卣相比,整体造型与纹饰位置上都十分相似。还有同样来自该馆的一件西周时期的兽耳变形蝉纹铜罍,与湖南湘阴县出土的蟠龙蕉叶纹铜罍也有相似之处。“这些都是中原文化在商代和西周时期与广西有交往的一个很重要的例子,证明了早在商代的时候,中原的青铜文化已经传入广西。”

夔纹提梁铜卣摄影 李雨心

而到了秦汉时期,随着多元一体历史进程的推进,越汉文化不断交融,并在出土青铜器的器型、纹饰、工艺上有所反映。至此,瓯骆文化日渐融入中华文化中,呈现出地域性与统一性相融合的发展趋势。

“此次在展览中展出的来自广西的青铜器,反映了从先秦到秦汉时期,广西地区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交通往来乃至于军事等多方面内容。其次,更体现了当时广西地区作为中原和西南的交通枢纽的地位和作用,在这块土地上,有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

体型硕大,纹饰精美的“桂系铜鼓”

见证古代铜鼓铸造的最高峰

装饰丰富特别,纹饰也清晰的乘骑水鸟饰变形羽人纹铜鼓;胸部下方饰有两组羽人划船纹的羽人划船纹栉纹铜鼓;楚雄州博物馆馆藏的万家坝型铜鼓,其上的太阳芒纹、蛙纹与三星堆、金沙的太阳崇拜表现方式十分相似……

乘骑水鸟饰变形羽人纹铜鼓图据金沙遗址博物馆官方微博

步入展览的尾声,目光一定会被这里展出的数件文物铜鼓所吸引住。这些摆放有序,纹饰和形制相似的6件铜鼓,分别出土于四川、广西、云南、贵州等地。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它们见证了各族群间的交流互鉴,和西南地区最终走向了万流归一、融入华夏的历史进程。其中,广西地区出土的铜鼓,以巨大的外形和独特的造型,在一众铜鼓中仍显得格外夺人眼球。

铜鼓,中国古代南方民族具有神秘色彩的青铜重器。它集冶炼、绘画、雕塑、音乐和舞蹈于一身,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广泛用于集众陈设、盟会、赏赐、祭祀、丧葬、歌舞等场合。而广西作为古代铜鼓的主要分布区之一,铜鼓文化源远流长,绵延至今。

“因为广西所处的地理位置,得益于中原文化以及西南地区文化的流入,到了西汉晚期及东汉时期,在广西地区就发展出了‘桂系铜鼓’。”李欣妍介绍道,“桂系铜鼓”的铜鼓类型为冷水冲、北流和灵山三型,皆以广西地名命名。而此三型铜鼓体型硕大,通体纹饰繁缛精美,具有鲜明的地域风格。“这些铜鼓类型的产生,除了云南地区铜鼓文化的传播、中原地区先进铸造技术的传入,也因为西汉时期在广西的北流铜石岭一带发现了铜矿,有了丰富的铜矿资源。”

李欣妍还说,随着铜鼓文化的传入,铜鼓在当时广西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所以当时西瓯和骆越人及其后裔乌浒、俚僚人群统治阶层,都兴起了铸造铜鼓、使用铜鼓的风潮。而且谁造得越大,就象征着社会地位越高。“这就是为什么‘桂系铜鼓’,成为了古代铜鼓铸造的巅峰。当时做出的铜鼓,鼓型已经无法再扩展了。以至于现在的技术,都无法按照古代一次铸成且整体浇注的技术来仿制桂系铜鼓。经过广西博物馆、广西民族大学等单位多次试验,现代仿制桂系铜鼓无法整铸及一次成型,需先分别铸造鼓面、鼓芯,然后将铸好的鼓面、鼓芯焊接在一起成型。”于是,这些体型硕大的桂系铜鼓,印证了史籍所载“鼓唯高大为贵”的特点,不仅代表了古代铜鼓铸造的最高峰,也代表了广西青铜文化的最高峰。

同时,细看位于众多铜鼓之中的乘骑水鸟饰变形羽人纹铜鼓,不仅鼓面边沿立蛙4只,鼓面的纹饰更有太阳纹、翔鹭纹、勾连雷纹、眼纹等等。而这些雕塑和纹饰,描绘了人们的一些生活场景和宗教崇拜。“譬如鼓上的青蛙,就表现了岭南地区的青蛙崇拜习俗。青蛙繁殖能力强,是“多子”的象征,代表了当时人们祈求多子多福、风调雨顺的愿望。”

漫步在金沙的展厅中,在这些或造型奇特,或制作精美的青铜器前驻足凝视,就能领略为何青铜文明在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需要注意的是,“吉金万里”展览自5月27日向观众开放,原本定于8月27日闭展,但为了回应大家的呼唤,同时惠及更多观众,延期到了10月15日。所以想要打卡的观众,可千万要抓住展览的“尾巴”,不要留下遗憾。

(责编: admin)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