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怎样“自由行走”?揭秘木偶剧舞台的“黑科技”→
昨天,大型音乐偶剧《自由行走的大象》作为第七届金玉兰上海国际木偶艺术节的重头戏在浦东群艺馆首演。
剧里的大象、小象、猩猩、小猪、斑羚等动物木偶,全部都有自己的绝活,这背后其实是海派制偶技术的又一次突破。
《自由行走的大象》故事灵感源自去年云南那群离家出走的野生亚洲象,全剧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巧妙地把大象母子的状态拟人化,用小象的出走隐喻青少年的叛逆状态,最后小象在独自面对风雨的过程中得到成长。
编剧汪浩带着小外孙一起走进动物园,在大猩猩馆看到了一张大猩猩用手机的照片,爷孙俩都被逗乐了,却也意识到,动物会模仿人类,即使可能是坏习惯。
汪浩因此捕捉到了故事的核心,那就是保护野生动物和守护生态平衡,不过度打扰,才是最好的距离。
为了还原真实的热带雨林与动物状态,上海木偶剧团首次取用纯天然的材料藤条作为象偶的核心骨架。
制偶师蔡定相介绍,藤条制作骨架看似简单,其实易折断,需要经过泡水处理,再在弯折处加热,才能变得柔软有韧性。
这些藤条骨架在大象的四肢等部位清晰可见,看起来像是一件半成品。其实,这恰恰是上海木偶剧团在木偶造型上的一次审美引领。“这样有一些间隙的造型,比起全包裹住的木偶,会更有呼吸感和生命力。”上海木偶剧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明煜阐释。
涂了粉色腮红的小象,充满幼态的可爱。在“战象”里,演员邢懿是完全藏在小象偶之中,她瘦小的身体要以近90度弯腰曲背的形态操控20斤重的小象木偶。
这一次,人偶同台,邢懿就像穿裤子一样站在小象的身躯里,双手也可以任意操纵小象的鼻子、眼睛、耳朵。她脱去了“象皮”,在音乐剧的节奏中,小象与孩子的角色性格完全融合,一呼一吸之间呈现出活泼和谐的舞台画面。
为了让木偶演员能够在舞台上自由奔跑跳跃,制偶师在保留传统制偶工艺的同时,探索开发了动物木偶的结构和木偶机械动能装置机关,让木偶的四肢和五官都可以更灵活地展现。
蔡定相透露,象王因为体型巨大,是在电脑中先建模,然后分割成片,进行编号,再模拟组装,最后才是一片片3D打印后组装起来,复原脑海中的想象,完全不需要再像以前采用石膏脱模制作。
大猩猩的手臂比人类的长,制偶师就为演员定制了一节机械臂,每一节手指都是3D打印制成,演员操纵起来,可以灵活地用机械臂的手指玩手机。大猩猩的嘴巴也安装了联动装置,演员可以解放双手,靠下巴带动大猩猩张嘴“说话”。
小猴子的腿部加了特别的杠杆式膝关节,演员的膝盖可以与小猴子的膝盖同步,即便是“大长腿”也可以做出下蹲、跳跃等木偶界的高难度姿势。
小猪的尾巴也可以转动,盔犀鸟不仅可以扇动翅膀,还能伸缩脖子、眨眼睛等,这些具有科技力量的特别设计都为演出增加了可看性。
作为一部音乐偶剧,《自由行走的大象》在音乐方面也贡献了许多悦耳的唱段。
作曲柯力曾与木偶剧团合作过《报童之声》,这一次,他融入了许多合唱来烘托森林奇境的气氛。
“《海洋奇缘》这部电影对我影响很大”,柯力说,创作时他就住在海南靠海的地方,他的童年也有庐山的生活印记,对山海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因而在这部作品里用了一些大跳音程表现动物们在森林里穿梭的场景,音乐也生动地贴合了鸟、猩猩、猴子等动物的特征,让观众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清新自然。
新演艺工作室
作者:赵玥
编辑:吴旭颖
图片:主办方供图
©新民晚报文化部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