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看到录取通知书,心情的复杂程度,是子女很难察觉和理解的
这个时代往往不再是“父母在不远游”的思想。网络和交通的便利,让更多学生能没有顾虑地离开家乡,去更好的地方看看。但这些对于父母,又是怎样的感受呢?
家长看到录取通知书,心情的复杂程度,好比“过山车”
录取通知书,可谓是高考后的一份仪式感。电子渠道这么方便,但资质凭证同样有存在的必要。一方面可以留纪念,另一方面也要顾及那些偏远落后的地区。
00后更加重视仪式感,很多同学连录取通知书的封皮,都不准家长碰。一定要自己拆开才能见证这些年的努力,因为这辈子几乎只有一次高考,绝对不是寻常的快递。
很多同学兴奋地打开大学通知书时,或许从来没有留意家长那复杂的表情。这对父母而言,意味着什么呢?
家长心情的复杂程度,往往是学生们这个时期还很难察觉的理解的。首先,绝大多数父母自然是激动和开心。这些年自己的付出、学生的勤奋,总算有个交代。
以后子女就是半个“大人”,要自己去体验美好的大学生活,像展翅高飞的雄鹰。终于能离开这个小天地,在更大的圈子见识不同风格的世界。
但这种心情也如过山车一般,很快便意识到,这是一张通往高校的“单程票”。家长护送到宿舍以后,只能自己回家。
以前抱怨送娃上学累、做饭累、学习操心,现在就算想受累,子女也要在远离自己的大学校园中生活。他们会有新的朋友,家长的存在感将越来越少。
有些心事,子女很难察觉和理解
中国家长的爱往往是比较深沉的,就像棉被的线一样,表面上看不见,但不可缺少。许多父母默默付出,不愿让子女看到自己伤感的一面。
高中生也很难深刻地理解家长看到通知书的复杂心情。特别是平常双方吵架的家庭,学生可能巴不得报考很远的省份。直到进入大学,才发现原来离家近是奢望。
从此以后只有寒暑假才能跟家长见面。而且,我们现代教育模式,在普及化的同时,也存在弊端。以前读书是请老师到家里,私塾的话也不会有现在这么长的学时和学制。
所以子女和家长有大量时间相处,学生想什么、父母付出了什么,相互都更容易体会。现在,老师都比家长更了解学生。尤其高中阶段,7点到校、22点放学。
家长几乎除了睡觉前能看子女一眼,其他时间只能忙着工作和做饭。不知道我们什么时候,才可以不再如此内卷,让亲子之间有足够的相处机会。
为何现在的学生,眼睛里早早没了光。遇到挫折时更容易想不开。如果能生活在温暖有爱的环境,家长跟子女的交流和羁绊多一些,他们难过时也不至于没有留恋。
再想念也需要给学生自由,别轻易搬到大学的城市
东北这边独生子女比较普遍,相比多子女家庭,高考后的“空虚感”可能更强些。很多家长会在学生去大学以后,依然保留他们的屋子“原封不动”。
看着空空的床铺和书桌,心里默默感慨自己老了。不过,这样的感受很正常。大学生会很快适应新的学业,家长同样会有更多精力来关注自身。
业余时间不用陪读、不用对餐食那么讲究,家长们可以花时间做自己更喜欢的事情。有些父母陷入新的焦虑,这是不理智的表现。
家长和子女,终究是相互独立的人格,我们提供的是成长的帮助;绝对不是相互“寄生”。与其说放心不下他们在大学的生活,不如说不敢面对自身的空虚。
曾经有位女家长,儿子读大学偏要跟过去租房照顾他。男生就是为逃离家长才报考非常远的省份。高校里有食堂,一个18岁的小伙子哪里需要亲娘随身照顾呢?
【结语】高考后进入大学,对学生而言是新的阶段和挑战。其实对家长来说,也要及时调节心态。想念子女时可以表达,但别唠叨;更不要轻易搬到大学所在地租房。
更高级的支持,则是了解大学里的生活状态,多看看现在的年轻人在想什么。让自己与时俱进,并且提前为毕业的出路做规划和考虑。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