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不破楼兰终不还”,楼兰到底干了何事?让中原人如此憎恨?
看着王昌龄如此激昂的诗句,不免令人振奋。
可是据史料记载,楼兰古国早在贞观年间就已经消失了,而王昌龄在那之后大概70年左右才出生。
所以他写下这首诗的时候其实根本不是要去攻克楼兰。
那么王昌龄又缘何如此写呢?
原来其实后世的许多诗人都喜欢用“楼兰”代指来自西北的侵扰中原的匈奴等少数民族,以表达对它们的愤恨。
那么问题来了,中国从很早的时候就已经有中原政权对抗北方少数民族侵略的历史记载,这中间的人物和国家数不胜数,为什么诗人们都喜欢用“楼兰”来代指呢?仅仅是出于诗歌格律的需要吗?
其实楼兰早在汉朝时期就做了一件惹怒中原政权的事情,被后世一直视为不可忘记之辱。
楼兰斩使得罪大汉,武帝邀王长安叙
楼兰是古代西域地区几十个小国中的一个。在汉朝时,楼兰人口总共只有几千人。
楼兰的地理位置十分特殊。
一方面它是古丝绸之路上的必经之地,卡在中原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上,因而它也一直是西域各国和中原政权取得沟通的一个纽带。
另一方面,楼兰是夹在北方匈奴和南方大汉两个大集团中间的一个小国,因而很多时候它必须考虑到选边站的问题,如此才能保持自己的生存。
特别是其实楼兰国离得匈奴还要更近一些。
楼兰地处西域,同隔壁大漠上的匈奴一直是邻居,并且时常需要向匈奴购买粮食或者其他物资.
但大汉则远在长安,对于楼兰的影响相对小一些,所以楼兰表面上都倾向于臣服匈奴,而同大汉之间的交流就要少很多。
汉朝初年,朝廷的实力其实十分微弱。其国力在秦朝暴政和楚汉之争中消耗过大,这直接导致汉朝建立后仍然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贫弱。
这个时候,北方匈奴也开始了对西北边陲的洗劫。当时的汉朝并没有能力完全取胜。
因而汉文帝以来的几位皇帝一直遵循“休养生息”的文景之治,改革人才荐举制度并统一思想,以为国家实力的缓慢恢复提供稳定的环境。
而在对外政策上,汉朝朝廷通过和亲等在今天看来十分屈辱的手段暂时缓解了边疆的危机。
这些势力的变化,楼兰人也看得明白,他们知道这个时候汉朝不是匈奴的对手。而楼兰曾经也被匈奴征服过,他们非常清楚匈奴的实力。
于是楼兰人选择了匈奴,通过倚靠他们来保存自己,对汉朝使者多加有为难。
楼兰的这一操作当然惹毛了汉武帝,但是汉武帝出于战略考量暂时没有对楼兰进行军事讨伐。而是将楼兰王请到了长安一叙。
楼兰王来到了长安,见到了当时已经逐渐富庶起来的大汉国都,自然是对汉朝多了几分敬畏之心,也萌生了同富裕的大汉开展经贸生意以满足生活需求的想法。
他同汉武帝说了一番苦情话,表达了自己夹在匈奴和大汉之间难做人,对汉朝作出的种种是实属无奈。
汉武帝当时听了楼兰王的话也是对老楼兰王的话,还是有一些理解与同情。
当然更重要的原因还是大汉当时正在同匈奴对抗,这个时候不应该再在西边同楼兰交恶。不然如果楼兰协助匈奴运送粮草兵士或者通风报信,会使大汉十分被动。
因此汉武帝选择“原谅”楼兰王,并同意在楼兰中立的情况下继续友好往来。
楼兰王回去后,也确实不再对汉朝过境的人为难,并且开始加强同汉朝之间的经贸往来,扶助自己的国家。
新王登基再生变数,傅介子出使西域
好景不长,老楼兰王没有多久便去世了。
新的楼兰王打小就在匈奴部落里学习长大,对于匈奴当然更亲近,所以上任后立马就切断了同汉朝之间的联系,阻断汉朝人通过楼兰古道,并且还伙同龟兹一起,纵容匈奴人杀了汉朝的好几个使者。
除此以外,楼兰王海带头杀了来自安息、大宛的使者,把他们给汉朝的贡品也都抢了过去。
其实如果仅仅是楼兰这几个小国,他们大概也不会如此猖狂。
根本的原因还是它们背后有匈奴做靠山。
那个时候匈奴单于派犁污王又想要卷土重来,他一直派人偷偷查看汉边界,并分三路进犯过张掖,虽然都被张掖太守击败,但是这说明之后还可能会骚扰不断。
这些事情再一次激怒了汉朝朝廷。
此时的汉朝已经交接到汉昭帝手中。原先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征战大漠击退匈奴立下雄威,还在西域设置都护府以保商路,这些壮举使得西域一度对汉朝态度转好。
不过由于汉武帝的好大喜功,连年征战确实也对汉朝国力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所以武帝后,这种激进的策略逐渐退居二线。
汉昭帝在位期间,既没有走文景时期的怀柔政策,也没有像武帝那样征伐四方,而是选择了更加低成本的方式:外交与行刺。
采用这种方式一方面是节约成本,再者也是表明了大汉其实还是首选友善往来,实在不行就通过行刺的方式震慑一下,但不过度影响当地百姓的生活。
这样既能够铲除异己,又能够不招致过大愤恨,相比于之前的方式更具有胁迫性。
当汉昭帝正在想对付龟兹和楼兰的对策的时候,时任骏马监的傅介子主动毛遂自荐,请求以出使大宛的名义,跑到龟兹和楼兰谴责他们的行为。
当然,傅介子这么做一方面是为国出征,另一方面也是自己想出人头地,毕竟一直给皇帝养马也不是长久之计。
而当时汉朝的使者除了皇帝的任命外,也可以通过毛遂自荐的方式上任。一旦完成任务,那必然会获得封赏。
汉昭帝同意了傅介子的想法。于是傅介子就拿着汉昭帝给的国书,一路向西前进。
当他抵达楼兰后,按照原计划谴责了楼兰王的不当行为。傅介子直接挑明了一定是楼兰王意准匈奴斩杀汉朝使者,明知道匈奴人过境却不向汉朝报告,并通知他汉朝大军就要来了,楼兰王这样的行径是在自寻死路。
楼兰王听后当即表示服罪,并声称匈奴人已经离开楼兰了,他们此行要前往乌孙。
傅介子又跑到龟兹,同样谴责了龟兹王的不当行径,龟兹王也认罪了。
傅介子这才继续往前到大宛。不过,傅介子要做的事情可绝不只是口头谴责这样的小事。毕竟这样的口头谴责其实起不到什么很有力的效果,并且也不算是什么大功。
傅介子到了大宛后,刚好碰上从乌孙回来的匈奴使者在这里歇脚。他立马带着自己的一队官兵上去把匈奴使者一网打尽。如此一来,傅介子可就算是有了大功一件了。
回到京城后,傅介子就把自己的这一番“丰功伟绩”上报皇上。汉昭帝听到了后龙颜大悦,下诏令封傅介子为中郎,从骏马监迁至平乐监。
傅介子献计斩楼兰,大汉立威定西边
不过傅介子对于这个情况还是不够满意。他同当时位高权重的宰相霍光说:别看楼兰、龟兹王这回是认罪了,不过他们也就是应付一下我们。以前他们也是这样说的,可是最后还是变卦了。这些胡人就是反复难养,必须打到痛处才会乖乖臣服。
并且其实这次也不算是正式的谴责,我们名义上还是出使大宛,那这样的话西域诸国可能还是会不把我们的态度当回事,起不到震慑的作用。
傅介子还谈了谈他在龟兹的所见所闻。龟兹国很小,人口不多,因而他们的子民和国王之间没有多少距离,平日都生活在一起。
所以到这些国家其实非常容易就能接触到他们的国王。因此如果我们想刺杀他们的国王其实也很容易得手。如果可以把龟兹王拿下,以此杀鸡儆猴,一定可以让西域诸国对我大汉多一分尊重。
霍光听了傅介子的建议后,觉得确实可以一试,不过龟兹有点远,他建议傅介子先拿楼兰试试手。
傅介子的在得到汉昭帝的批准后,就带着金银财宝和士兵一起出发楼兰了。他们表面上说此行是为了把这些财宝赏赐给西域诸国,实际上一路都在谋划刺杀的事情。
到了楼兰后,楼兰王似乎也察觉到了傅介子等人的目的不纯,也可能是考虑到自己同匈奴的关系,想要和大汉保持距离,一直都刻意地有避开傅介子等人。
傅介子见状,就他带着人马装模作样地就要往西边出城的方向走,让翻译回去跟楼兰王说,如果您不受赐,我们就带着财宝去别的国家了,还把金币拿出来给翻译看两眼,让他相信确实是来赏赐的。
楼兰王听说了后,信以为真。贪图财宝的楼兰王赶紧把傅介子等人请了回来,宴请了他们。
酒桌上,傅介子专门又把财宝掏出来在楼兰王面前晃了晃,说是汉朝天子派自己来送财宝给大王,天子有一些话让他偷偷带给大王。
楼兰王听罢便引着傅介子进入后面的帐内单独谈话。结果两人没说几句,只见两个壮汉就从后面冒了出来,哗哗两刀就从后插入穿出楼兰王的胸膛。楼兰王当场毙命。
其他在场的楼兰贵族和楼兰王的侍从见状立马都跑掉了。
傅介子出来对着楼兰众人高声道:“现任的楼兰王有罪于汉朝,天子命我来诛杀,并任原先就被送到长安做质子的楼兰太子为新王。”
他还警告楼兰人,不要轻举妄动。如今汉朝兵士也到城外了,如果楼兰人敢有反抗,立马灭城。
随后傅介子就提着楼兰王的首级回京交差了,回来后奉旨把楼兰王的脑袋挂在北面城楼上以示天下。满朝上下都夸赞傅介子这回立下了汗马功劳。
汉昭帝也高兴地下旨封傅介子为义阳侯,并且给了他很多的地产作为奖赏。同傅介子一同去的士兵也都封侍郎。
自此,大汉在西域的名声大振,获得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和平。
傅介子刺杀楼兰王的影响是很大的,也是很智慧的。
刺杀虽然显得不是非常大气,但是却为大汉节约了非常多的资源,譬如兵力、粮草等。这为大汉可以专心对抗北方匈奴,巩固西边防线不致腹背受敌提供了决定性的条件。
不过,楼兰从不是省油的灯。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他们一直是一种“墙头草”的角色,中原政权和北部大漠草原政权的强弱变化一直牵动着楼兰的政治态度。
在此后的几百年中,楼兰依然还有过不安分的时候。所以中原人一直把楼兰作为一种挑衅中原政权、态度不友好的象征,并以傅介子斩楼兰的英勇激励自己安定边陲、保卫国家的心。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