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在生物多样性大会提供极小种群物种保护方案
昆明12月16日电 加拿大蒙特利尔时间12月15日,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第二阶段会议主会场的“中国角”,举办“极小种群物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边会,为极小种群物种保护以及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云南方案。
此次边会紧扣“保护濒临灭绝的植物和动物”主题,展示分享云南亚洲象保护与管理、中国西黑冠长臂猿保护成效与挑战、多方参与的全境滇金丝猴保护成效、以漾濞槭为例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综合保护等典型案例,以及极小种群植物保护的概念、理论和方法,交流云南极小种群拯救保护理念和策略。
保护案例从不同角度,立体展示了云南在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保护与种群动态监测体系建设、多元化保护体系建设、防范人兽冲突、多方参与保护模式、协调保护与社区等方面开展的有益探索与积极成效,旨在为有效遏制全球物种丧失速度,实现2030年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贡献云南方案,为国际社会共同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中国经验。
云南位于中国西南,毗邻南亚和东南亚,多山的地形、多样的气候孕育了丰富的生物物种,拥有中国一半以上的动植物种类,保存了大批古老、特有物种,是全球的生物多样性宝库之一。2005年,云南在全球范围内创新性提出“极小种群物种拯救保护”理念。
十余年间,云南以极小种群物种为突破点,积极探索极度濒危物种抢救性保护的有效措施与方法,形成了相对完备的极小种群物种保护理论和实践体系。设立财政专项资金,建立政府部门、科研教育机构、公益组织、企业以及社区公众共同参与的保护机制,形成了全社会关注支持极小种群物种保护的良好局面。
与此同时,云南还同步开展了大规模的天然林保护、自然保护地建设,以及森林、草原、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重大工程。通过多年努力,亚洲象从150多头增长到300多头,滇金丝猴从1400多只增长到3300多只,西黑冠长臂猿、绿孔雀等20多种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大幅提升,华盖木、巧家五针松、富民枳等30多种极小种群植物脱离了灭绝风险,保护成效显著。
云南省是中国亚洲象的主要分布区。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局长万勇介绍,现阶段,亚洲象国家公园创建工作正在有序推进,围绕亚洲象和热带雨林保护目标,规划亚洲象栖息空间,实施保护管理,推进分布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万勇表示,“实现亚洲象种群的可持续发展,仍然面临众多现实问题。人象和谐既是一个科学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未来,我们希望与全世界大象保护、科研机构开展合作交流,共同探索实现人象和谐的有效途径。”
滇金丝猴为中国的特种,仅分布于中国云南和西藏,为IUCI濒危物种。“滇金丝猴是过去40年被成功保护的物种之一。”大理大学副研究员黄志旁在边会上分享,近40年来,云南一直致力于滇金丝猴的保护研究,经过不断探索,初步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科研机构、NGO、社会企业和基层保护单位多方参与的保护模式,为其他国家和其他物种的保护提供借鉴。
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杨文忠介绍,目前,针对极小种群植物的拯救保护,系统集成了种群调查、就地保护、近地保护、迁地保护、离体保护、野外回归、监测评估和物种档案等创新性保护技术体系,制定和发布了《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原则和方法》行业标准,指导着中国的极小种群植物保护实践。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自然保护地管理司副司长周志华在边会的致辞中提到,中国政府在珍稀濒危物种,特别是极小种群物种拯救繁育方面,通过采取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相结合的拯救措施,取得了十分出色的成绩。云南最早提出极小种群的概念,并在这里分享极小种群物种保护方面的优秀案例,希望能为国际社会共同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中国实践经验。
如今,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概念的理论化、国际化、保护研究与实践不断发展,得到了国际植物保护生物领域的广泛关注。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基本理论、保护模式和实践经验已被意大利、俄罗斯、墨西哥、伊拉克等国家应用于其本土植物的保护。(完)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