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国内 >

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大文章

发布时间:2023-05-16 14:17:44来源:
  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河北黄骅考察时指出,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是一个战略问题,必须摆上重要位置。

  盐碱地在世界范围广泛分布,一度被视为土壤的顽疾、贫瘠的代表。当土地含盐量超过6‰时,作物出苗率将低于50%,产量将减少90%。时至今日,田间泛起的那层白色盐末,仍在提醒人们庄稼在此难以生长。为利用盐碱地,不少国家展开探索。

  作为人口大国,我国耕地后备资源总体有限,可开垦并能稳定利用的后备耕地资源尤其有限。而盐碱地数量多、潜力大,全国有15亿亩盐碱地,其中5亿亩具有开发利用潜力。可以说,盐碱地已成为耕地扩容提质增效的重要来源。如果这片沉睡的土地能被科学唤醒、有序利用,将对提升农业产能发挥积极作用。

  一直以来,我国都在尝试向盐碱地要效益,并取得了初步成果。不过,由于盐碱化成因复杂、技术配套不完善、产业循环不健全,其利用依然面临不少困难。比如,有的地方虽有思路,但项目投资规模小,农户投入又有限,导致进展缓慢。有的地方则扩张开发意识强烈,存在投资过大、效果不佳的情况,导致农民缺乏积极性。

 

 

  技术条件能否支撑?经济效益上是否可行?资源生态上是否可持续?这些都是盐碱地综合利用不可回避的问题。应依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尊重科学、市场、生态规律,将符合条件的盐碱地适度有序开发为耕地,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

  盐碱地综合利用,科技创新是武器。2013年,科技部、中国科学院联合4省份启动了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近两年,多个全国性盐碱地科研平台成立。下一步应聚焦盐碱地生物育种、产能提升、生态化利用三项重点,采取委托研发、竞争申报、揭榜挂帅等形式,推进技术攻关。同时,加快科研成果推广,将试验田产量变为大田产量。

  科技创新,要尊重科学规律。就像发展旱作农业不是治理旱地而是要推广耐旱作物一样,盐碱地综合利用也要由“地适应种”向“种适应地”转变。盐碱地有轻度中度重度之别,要针对不同的盐碱类型和生产条件,做好品种、土壤、耕作、水利等技术集成,构建适用的盐碱地农业技术模式。

  盐碱地综合利用,产业化是出路。盐碱地里有“大食物观”,利用得当,可产出粮食、中药材、林果、水产。一般来说,这些产品产量较低,但品质却是“人无我有”。黄骅旱碱麦就是一例。当地土壤盐碱化程度高,却也造就了旱碱麦独特的品质,钾钙镁铁锌含量高,蛋白质含量高,适合制作手工面食。

  产业化,要尊重市场规律。好品种要形成产业链,才能有规模效益,优质优价。目前,黄骅已形成集订单农业、面粉加工、食品生产于一体的旱碱麦全产业链。在其他地方,耐盐碱大米供不应求,耐盐碱玫瑰茶广受欢迎。有关地区要加大财政投入,做好市场引导,发展多种加工,不断延链强链,叫响盐碱地农业品牌。

  盐碱地综合利用,有序推进是原则。用好盐碱地,不是说要把所有盐碱地都开发为耕地,也不是说所有可开发的盐碱地都同步开发。要摸清不同区域的盐碱分布及修复潜力,在此基础上,开展盐碱地开垦潜力评价,编制开发利用规划,为盐碱地综合利用提供依据,拓展适宜作物播种的面积。

  有序推进,实质是尊重生态规律。无论节水控盐,或是种稻改碱,还是以渔治碱,都要考虑资源环境承载力,尤其是水资源保障能力,落实生态保护,实现人地协调。按照“节水优先、绿色发展”原则,推进过程应与高标准农田等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与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相融合。

(责编: admin)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