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国内 >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广州海珠发布三年行动计划​:环中大、环湿地、后航道三大片区“挑大梁”

发布时间:2024-04-09 09:25:35来源:
以人工智能培育新质生产力,围绕环中山大学带、海珠湿地、后航道三大片区进行布局。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8日从广州市海珠区科工商信局了解到,该局牵头制定的《海珠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三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已于近日发布,海珠区将立足数字经济支柱和都市工业底盘,实施五大行动,着力培育以人工智能为特色的新质生产力,努力成为科技创新成果策源展示地和转移转化首选地、产业体系深度转型升级标杆示范区。

三大片区各有侧重

海珠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将聚焦三大重点片区,实施先进生产力空间布局优化行动。

其中,环中山大学带将成立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打造成为大湾区科创资源发源、交汇、集散的枢纽。海珠区将进一步推进与中山大学之间的合作,整合环中大及新港路沿线大院、大所、大学、大企资源,组建“一联盟两中心三平台”,畅通科技成果“供给—转化—落地”渠道。

海珠区还将加快构建环湿地创芯价值圈,依托海珠湿地的独特生态优势,规划、预留、建设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空间,集聚一批芯片总部企业、芯片研发设计企业,与周边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产业联动,形成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生态。

后航道服务型制造创新带将构建“柔性制造+生产性服务业”的“4+6”服务型制造产业体系,推动“先进技术+工业制造+现代服务”融合创新,推动专业服务企业集聚。

产业布局以AI为核心

生物医药和纺织服装是海珠区两大传统工业。此外,海珠区近年来也积极发展精密仪器产业。相关负责人介绍,海珠区将围绕这些重点特色产业,打造多个新兴产业集群,培育发展未来产业。

区内将依托珠江科技创新园、海尚明珠智慧园一期空间等载体重点集聚一批智能电动汽车核心零部件、车载智能计算平台等技术研究与生产制造企业。同时,积极布局泛半导体产业,重点瞄准在通信用高速率激光芯片、车用激光雷达,基于国产替代CPU/GPU/专用芯片研发设计、小试中试、封装测试,和芯片高性能封装贴片设备等未来有望实现爆发性增长的新领域种子型企业开展招商引资。预计到2026年智能终端与装备制造产业总产值达到12亿元。

海珠区还将加速琶洲算谷·沙溪智算中心建设,进一步拓展算力规模至500P,打造“算力基座”,以人工智能为核心发展壮大新兴产业。

据介绍,到2026年全区力争形成典型AI大模型应用场景30个,选树标杆企业50家,AI大模型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5000亿元。

加速头部企业项目落地

据介绍,依托琶洲实验室、合成生物产学研创新联盟等科创平台,海珠区将推进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前瞻布局脑机协同、人形机器人、量子科技与合成生物等未来产业。

海珠区支持电子七所、阿里巴巴等头部企业的内部孵化项目率先在海珠落地,加速构建“头部企业+上下游配套+研发+场景应用+金融+人才”产业生态系统,培育一批“科技合伙人”。

记者了解到,海珠区还承诺,力争三年内,通过旧城改造释放超110万平方米载体空间。同时,区内将打造新质生产力金融支撑体系。鼓励区属国企成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金融机构推出“孵化贷”“成长贷”等科技金融产品,进一步落实科技金融特派员及科技金融工作站试点工作。

(责编: admin1)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