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国内 >

第三届广东“双碳”达标先锋研讨活动举行 院士专家跨界联动共推绿美广东

发布时间:2024-04-19 09:22:03来源:

活动启动仪式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黄颖琳 黄婷 张爱丽

4月18日,由广东省林业局、羊城晚报报业集团联合主办的2024绿美广东交流会暨第三届广东“双碳”达标先锋研讨活动在羊城创意产业园举行,相关职能部门、高校专家学者、行业头部企业代表等共赴现场,围绕如何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六大行动”、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等问题建言献策,一同将“绿美”绣入广东高质量发展蓝图。

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广东省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陈俊光,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杜传贵,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党委副书记、副社长、总编辑林海利,以及来自广东省发改委、广东省工商联、广州市工商联、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广东建工集团、广州交易集团、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华南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等单位有关部门负责人、高校学者、协会及企业代表200余人出席了本次会议。

广东持续厚植“绿美家底”

南粤大地,山川秀美,绿意盎然。2023年是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开局之年。2023年2月,《中共广东省委关于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决定》正式印发,强调要突出绿美广东引领,高水平谋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活动中,广东省林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吴晓谋介绍了广东大力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进展情况。2023年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实现良好开局,“六大行动”卓有成效,“三大效益”日益凸显,超额完成“2个200万亩”年度任务,岭南国家公园、华南国家植物园、深圳红树林中心等国字号工程取得重要进展,全省形成高位部署、整体推进、群策群力、共建共享的绿美广东生态建设良好局面。

2023年,全省完成林分优化提升230.9万亩,森林抚育提升215.1万亩,石漠化综合治理8.9万亩。积极打造以森林公园、郊野公园为主体的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示范点193个,评定省级森林城镇35个,建设森林乡村104个、绿美古树乡村54个、绿美红色乡村56个、示范性自然保护地104处,建成古树公园24个。

全省21地市同心聚力、实招频出,加快从“绿起来”向“美起来”转变。广州通过制定《绿美广州五年行动计划(2023—2027年)》,确立“树葱茏、道千里、惠万民”的愿景目标;湛江高标准编制实施《湛江市红树林保护修复规划(2021—2025年)》,擦亮“红树林之城”生态名片;汕头初步构建“一核一带三廊四屏五区”的绿美汕头生态建设新格局;惠州努力打造“城在山水中,家在花园里”的优美花园城市……

2024年是广东全力推进县镇村绿化工作的行动之年,广东将继续统筹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六大行动”,争取在5月底和9月底前分别完成林分优化提升200万亩、森林抚育提升200万亩目标任务,推进2个以上国家森林城市(县城)开展创建,建设30个省级森林城镇、100个省级森林乡村、50个绿美古树乡村、50个绿美红色乡村,全力打造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家园。

跨界融合共谋绿色发展

“作为经济大省,广东高水平谋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将‘绿美’绣入发展蓝图,充分展现了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和成色。”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副社长孙璇在致辞中表示,作为民生大报,羊城晚报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做好这美丽画卷的记录者、传播者,推出《绿美广东在行动》《碳路新工厂》等策划报道,以独特视角呈现绿色发展的万千气象。同时,组织多场义务植树活动,吹响广东爱绿、植绿、护绿集结号。

2022年,羊城晚报报业集团与广东省林业局合作推出绿美广东系列宣传活动,开创了“政府+权威媒体+高校+企业+行业协会”的多方跨界联动模式。在新的一年,双方再度携手,延续历届研讨活动的品牌亮点,举办2024绿美广东交流会暨第三届广东“双碳”达标先锋研讨活动,邀请院士助阵、专家学者聚首、领军企业汇聚,凝聚各界力量共谋绿色发展,构建广东全域绿美大格局。

以“两观三性”打造经典中华文化殿堂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出席了本次研讨活动并发表主旨演讲,主题为《地域、文化、时代——具有岭南特色的人居环境构建与建筑创新实践》。何镜堂介绍,“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理想、绿色、和谐的人居环境一直是城市建设的根本目标。岭南大地河网密布、植被丰富、山川秀丽,其城市建设应当充分利用独特的山水环境,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擦亮岭南高质量发展绿色底色,打造具有世界水准与岭南特色的城市空间环境。

建立广东“双碳”研究智库

作为首批国家低碳试点省和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省,近年来,广东在林业碳汇、低碳经济等领域也作出了诸多探索。广州、深圳和肇庆高新区成为国家首批碳达峰试点。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省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2.24亿吨,累计成交金额64亿元,均居全国区域碳市场首位。

为了进一步响应国家“双碳”目标,活动当天,羊城晚报广东“双碳”研究智库正式成立,首批智库专家共20人。智库将依托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的媒体资源和品牌影响力,集聚科研机构、高校专家学者、行业头部企业,围绕政策解析、技术研究与创新、实施路径探讨等多个方面,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战略指导,为广大社会公众增强环境意识和参与能力提供平台和渠道,助力广东“双碳”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现场还开展了主题为“绿美广东谋发展”和“共话落实‘双碳’目标”两场圆桌会议,专家学者、企业大咖、碳排放权交易中心畅所欲言、集思广益,围绕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等话题展开了深度的分享与交流。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何波祥提到,在稳步推进绿美生态建设的过程中,森林质量精准提升非一朝一夕之功。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树木学教研室副教授秦新生则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推进绿美广东需要多部门联合,高效运作,提炼关键问题重点击破。

对于下一步的规划,广东将紧盯林分优化提升、森林抚育提升两个“200万亩”目标,多方整合资源,广泛凝聚社会力量,形成合力,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扎实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各项任务落地见效,积极探索新时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广东路径。

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发表主旨演讲

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

以绿化美化创造绿色和谐的人居环境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黄婷  

4月18日,在2024绿美广东交流会暨第三届广东“双碳”达标先锋研讨活动中,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重磅亮相,并发表题为《地域、文化、时代——具有岭南特色的人居环境构建与建筑创新实践》的主旨演讲。现场嘉宾如同置身别开生面的建筑课堂,对身边的城市建筑有了新的认识。

以岭南城市建筑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  

“绿化美化,归根到底就是要创造一个最好的人居环境。”何镜堂开篇即点明了绿化与人居环境和城市建设的联系。他表示,中华文明自古崇尚“和谐” ,以人为本、以自然为美,构建整体和谐、舒适、宜居的物质和精神空间环境是古往今来的理想人居环境给人们的基本启示。何镜堂表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理想的绿色和谐人居环境一直是我们城市建设的根本目标。”

绿色、和谐的人居环境,体现在多个层面的“和谐统一”。例如,在社会层面,要体现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建筑层面,要体现城市、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建筑文化层面,要体现文化传承与建筑创新的和谐统一。

身处岭南大地,要让人们“记得住乡愁”,就需要将岭南特色寓于人居环境当中。“岭南地区河网密布,植被丰富,山川秀丽,民众亲水喜绿,建筑多与绿化及水面结合”,何镜堂认为。此外,岭南地区多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热冬暖,常年降雨较多,湿度较大,因此隔热、通风、防潮、遮阳为岭南建筑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岭南地区是内陆文化与海洋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交融之地,因此岭南建筑文化表现出包容性及融合的特点。

“岭南的城市建设应当充分利用独特的山水环境,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擦亮岭南高质量发展绿色底色,打造具有世界水准与岭南特色的城市空间环境。”何镜堂强调。

好建筑没有统一的标准。何镜堂从自身经验出发,提出了“两观三性”论,也成为他建筑创作构思的原点与哲学基础,即建筑要有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建筑创作要体现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的和谐统一。在演讲中,何镜堂表示,地域性是建筑赖以生存的根基,文化性是建筑的内涵和品位,时代性则体现建筑的精神和发展。

对于建筑的时代性,何镜堂表示:“建筑与所处的时代紧密结合,它必须反映当今时代的要求,比如体现绿色、节能、环保的‘双碳’理念,还要结合智能化,体现新技术的影响。”

立足地域、文化、时代打造城市建筑

作为一个整体的概念,如何用“两观三性”论来指导现实的建筑创作?

何镜堂表示,一个合乎逻辑的建筑设计构思过程,常常是从地域中挖掘有益的“基因”成为设计的依据,从文化的层面深化和提升,与现代的科技和观念相结合,并从空间的整体观和时间的可持续观加以把握,创作出“三性”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

在演讲中,何镜堂展示了自己多个建筑创作的案例,以及背后的故事和巧思。例如,他参考北京圆明园终景“九洲清晏”,为世博会中国馆打造了屋顶花园“新九洲清晏”,将中国文化融入其中;殷墟博物馆新馆以大气古朴的外型,建于广袤深远的殷墟遗址前,以青铜图体现殷墟文化的特质,人们来到三楼西边的回廊上,就能一览遗址全貌……

近年来,广东“上新”不少地标性建筑。2022年7月,中国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正式开馆;2023年8月,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国际会堂亮相;2023年10月,广州设计之都设计殿堂项目竣工验收,因外观独特被称为“悬浮的月光宝盒”……这些体现岭南特色和时代风貌的建筑,都是出自何镜堂之手。

有些建筑以形状和结构的独特设计彰显时代性,在提到位于广州市南沙区的人行景观桥聚星桥时,何镜堂介绍:“这座桥的形状是三肢星型,三岸起拱相互支撑成桥,寓意粤港澳三地携手,汇聚同心。”而有些建筑则让人在移步易景中领略岭南风情,对于广州市白云区的云珠酒店,何镜堂就在不同星级酒店间,穿插布置大小不一的岭南园林庭院。

何镜堂对建筑作品设计理念的讲解,让与会领导嘉宾感到受益匪浅,不时拿出手机拍照记录。有嘉宾告诉记者,何镜堂院士的演讲,让她对身边的城市建筑有了与以往不一样的观察视角。

广东“文化新地标”和古树保护

在广州市从化区凤凰山麓的流溪河畔,中国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宁静庄严地融于青山绿水之中。开馆以来,这里已成为新时代广东文化新地标。

“这个建筑有一条非常清晰的中国文化的主轴,前有流溪河,后有凤凰山,保留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序列,又与岭南山水融合在一起。”提起中国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何镜堂介绍,他们当时对整个中国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的定位,就是“中华典藏、岭南山水、时代新韵、文明灯塔”。

在中国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的建设中,还有一个关于古树保护的动人故事。

何镜堂现场讲述,在主楼文沁阁南面,他们建造了一个水庭,其中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株已有209年历史的格木。在设计建造时,何镜堂团队并没有把这棵树移走,而是将它原址保留下来。“我们非常珍惜这棵树,把它保留下来,甚至专门成立了一个顾问小组来保护它。”

为了凸显作为地域性的岭南文化,何镜堂更将肇庆的端砚放在池水另一端,与格木在视觉上形成呼应。于是,主楼文沁阁前的空间,通过组合水庭、古树和端砚等,成就了一幅水墨丹青。

根据今年2月召开的2024年全省文化和旅游工作会议,2024年,广东将全力做好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开馆系列工作;高水平推进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美术馆、非遗馆展陈建设,力争今年“五一”正式开馆,这也是何镜堂团队的又一建筑力作。

在谈到广东美术馆、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广东文学馆广东省“三馆合一”项目时,何镜堂介绍,这个建筑宛如珠江边的一艘“文化巨轮”扬帆起航,由于白鹅潭所处的是老城区,团队选择以这个建筑群来体现“老城市新活力”,具有岭南特色。

人、城市与自然的交流成为“三馆合一”项目的一大亮点。何镜堂强调:“我们非常注意把它变成一个城市的客厅,不管是开馆还是闭馆的时间,老百姓都可以在建筑前的拱廊活动,从下沉的空间中看到珠江,使得城市与珠江产生连接。这个项目(的特点),就是要变成一个老百姓活动的很好的地方。”

(责编: admin1)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