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国内 >

葛剑雄:相信时代的大机遇,也要抓住个人的小机遇

发布时间:2024-06-16 09:14:02来源:

葛剑雄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林园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王磊

深圳龙岗区神仙岭山峦起伏、沟谷蜿蜒,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以下简称“港中大(深圳)”】依山就势而建,校园内光影斑驳,树影婆娑。作为著名历史地理学家、新中国培养的首批文科博士之一,葛剑雄于今年3月开始就任这所美丽校园的图书馆馆长。拥有7年复旦大学图书馆管理经验的他,称此次任职为“年近八十,重操旧业”。

在校期间,葛剑雄每日早起,从学校给他安排的员工宿舍坐校车下山,来到图书馆上班,两点一线。包括午休时间,他每日的安排都满满当当的。也因此,虽然驻深两个月了,他还没好好逛过这座美丽校园。为了保持充沛体力,同时也是兴趣使然,他延续自己多年的运动习惯,每周至少争取一次晚上去游泳馆游泳。平日生活里,他习惯快走,既节省时间,又是一种很好的锻炼。

日前,葛剑雄教授接受羊城晚报专访——

图书馆里的“书墙”

“现代图书馆应该是公共空间”

“重操旧业”后,葛剑雄走访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各学院、收集对图书馆服务的建议、面向学生开讲座、接受媒体采访……这期间,葛剑雄在复旦大学的博士生导师工作也还在继续。

这期间,广东多暴雨,飞机时有延误,沪深两地飞的葛剑雄经常要在机场久候。他的记事本上标注了近期的行程,午休时间“见缝插针”安排工作或会面,行程安排写满了两页纸。

两个月时间里,葛剑雄和图书馆副馆长拜访了学校所有的行政部门和七大书院,与研究生会、留学生会等学生组织交流,听取他们对图书馆工作的期望。

他在思考,港中大(深圳)提出到2035年要建成国际一流的研究型大学,未来招收学生的规模也将有大幅增长,这些都意味着,图书馆的资源也要有很大的扩充。还有一些学院有开设图书馆分馆的需求。收集了学生意见后,葛剑雄对接下来图书馆的工作进行了规划,并计划上报学校。

工作不仅限于此。图书馆作为现代高校一个非常重要的场所,这位“重操旧业”的图书馆馆长如何看待图书馆的功能和定位?

葛剑雄认为,高校图书馆除了藏书、读书这个传统的功能外,它更应当是一个公共活动场所。“我们现在有很多数据库、电子书,这些网络资源是24小时开放的,读书没有了物理空间限制,也没有时间限制。学生不用到图书馆来就可以读书。目前很多图书馆里很多古籍,已经慢慢变成收藏。很多学生到图书馆来,多是来自习的。单单是自习的话,我们提供这么好的设施,又是浪费了。还有一些人,他们读书不是为了学习和做研究,他们是想通过读书,获得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满足,对于他们来说是心灵上的一种享受。他们需要图书馆,但不一定需要这么大的地方。书永远有存在的价值,但是其他设施和设计就不一定了。”

理想中作为公共活动空间的图书馆,应当是如何的?葛剑雄认为,大学图书馆位于校园中,它能最好地将老师与学生汇集起来,是很好的公共空间。在这个空间里,需要开辟聊天的地方、开小型会议的地方,甚至是课题研讨的地方,“一边开会,一边跟图书馆里的资源做连线。这些区域通过好的隔音空间就可以实现了。”葛剑雄介绍,图书馆里还设置了3D打印设备,供学生建模。在有些学校的图书馆,全校最大的屏幕就设置在这里,图书馆还可以参照博物馆,设置艺术陈列品,供更多人观赏学习。

图书馆一角

“年近八十还要继续读书”

“从5岁上小学以来,我一辈子没有离开过学校,没有间断过读书,一直受惠于图书馆。如今虽已年近八十,还是要继续读书,在馆内馆外和大家一起读书。”就任馆长伊始,葛剑雄在公开信中写道。

诚如公开信所写,葛剑雄在港中大(深圳)图书馆做了两场讲座,都是围绕“读书”,四月初讲“如何读书”,四月末讲“读书与人生”。

“工具和价值、选择和穷尽”,从小读书读到老,葛剑雄用了几组词语阐述读书的“方法论”。

从“工具”层面上看,读书是获得知识最有效、最简便的途径。从“价值”层面上看,通过读书获得精神的满足。在他看来,读书是很个性化的事情,没有什么标准。不过,知识爆炸和信息化时代,他推介了一些共通的方法和准则。“以我们港中大(深圳)图书馆为例,每年增加大概1万本书,增加以10万计的论文。这么多书,则要学会选择。比如是读普及类的书,还是研究型的论文。”他提倡,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好选择,比如选择师长推荐的书单来读书,获得价值。

“选择”之外,葛剑雄提倡“穷尽”。“读书有时还不仅仅是为了求知,是为了研究、为了解决问题。这时候就需要‘穷尽’。”他举例,要研究一个课题,就需要完成一定的查阅。“一项研究有不同的作者、一本书有不同版本、国内外有不同的研究者。这些成果都需要我们‘穷尽’去查阅。如果无法做到‘穷尽’,是不是意味着我们还不具备解决这个问题的能力,是否要缩小研究的范围。如果没有‘穷尽’,可能会有剽窃他人研究成果的嫌疑,是做了无效劳动。”

他以自己研究中国移民史为例。“中国移民范围很广,全世界主要国家都有中国的移民,而且涉及的时间维度很长,相关资料又涉及很多语种。我觉得我没有办法研究全部时间跨度和维度的完整的移民史,所以我会缩小自己的研究范围。”

图书馆还被认为是高校人文教育的一部分。葛剑雄就任馆长,规划不止于此。“我保证在我的三年任期内,除了服务好图书馆外,也为提升学校人文教育尽最大努力。”在对他学生的答疑中,他反复强调,喜欢历史不一定要读历史学科,要提升人文素养也不一定要选人文学科。人文的教育不限于课堂,也不限于学科,甚至不限于职业,它应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读优质的书、听优质的讲座,都是途径之一。

当代提升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何在?“历史知道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而艺术一般是反映人类社会精神的发展过程。眼前不一定看得出人文素养对一个人的影响,但这最终影响着整个社会。比如。社会精英的人文素养如何、价值观念如何,对于未来社会的影响会很大。”葛剑雄说。

“当今我们面临从未有过的好机遇”

身为历史地理、中国史、人口史、移民史等方面研究的著名专家,“老行尊”葛剑雄擅长运用自己的研究,做时代性的解读。同时因为身处高校,他也频频回答、回应年轻人的问题,用学术的思维理解当下。

当前,许多国家都面临着生育率下降的难题。葛剑雄曾经长期研究中国人口史。中国人口数量14亿,目前居世界首位,回溯宋代人口突破1亿、清代突破2亿,相比同时代其他文明而言,都是相当可观的人口总数。

“过去,中国人的生育意愿高,一靠物质基础,二靠精神。”这里所讲的精神,就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孝道。在他看来,人口出生率下降是所有经济高度发达的必然结果。这是普遍规律,不必过于担心。葛剑雄认为,缓解当下人口数量下降、生育意愿不足的危机,可以通过弘扬孝道,对传统孝道作出新的解释,进行现代化转化。

讲座过后,还有学生提问,是否存在“人口规模陷阱”,即当社会的经济发展可以从人口中收取租金,便缺乏了创新的动力。葛剑雄表示,从人类社会发展来看,我国的人口从汉朝的6000万人到改革开放前接近10亿人,都是自给自足,社会并不鼓励人们通过创新去获得超常的生产力。而在大航海时代,荷兰、西班牙、葡萄牙、英国等国家,资源有限、市场狭隘,有的甚至难以为生。所以才迫使这些国家通过海外航海去寻找新的航路,通过技术创新去发展经济。所以这个说法有一定的历史依据。但从遗传学的角度来看,人类社会人口规模越大,天才也会越多。到了当代,人口规模与科技创新也可以是正面关系。

回到“读书”这个原始话题与科技的关系,葛剑雄认为,科技发达,但读书与做研究仍然无可取代,“AI可以写文章了,但它是建立在海量论文和数据库这个基础上的。除非有一天AI可以复制、生产神经元。”

“我们当今所处的时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可能都是我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好机遇,这在人类历史上也并不多见。全世界也都处在一个新技术高速发展的阶段,这是大的机遇。但小的机遇,则受制于个人的局限性,个人所处领域的局限性。很多时候我们感到迷茫和困难,往往是因为没有小机遇。”葛剑雄说,在当下,他相信大机遇,但同时个人也要从自身所处的地域、行业去找问题、去改变,抓住小机遇。

(责编: admin1)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