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国内 >

广州马拉松赛这11届的变迁 三代资深裁判这样见证

发布时间:2024-12-07 09:57:51来源:
2024年广州马拉松赛(以下简称“广马”)将在12月8日鸣枪开跑。今年是广马自创办以来举行的第11届,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双金”赛事,广马已经成为广州一张靓丽的赛事名片。在今年3月召开的2024中国田径协会路跑工作会议上,广马获评2023年中国田径协会具有影响力赛事。连日来,羊城晚报记者采访了服务多届广马的多名资深裁判,聆听他们口中的“广马变迁史”——

“60后”裁判陈宝玲

连续10届执裁,见证赛事一路升级

陈宝玲:同心协力最令我感动

在广马裁判团队中,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副教授陈宝玲是毫无疑问的老资格,她从1990年起就正式进入广东省田径裁判团队,2000年成为国家级裁判,2004年成为国际级裁判,曾作为技术官员参加过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的路跑项目。从2012年首届赛事开始,陈宝玲已经连续10届执裁广马,今年是第11届。

谈到广马的特色,陈宝玲最大的感触是“同心协力”:“在这么多届广马赛事中,我遇到了不少突发事件。每次出现突发事件,包括运营方、裁判、志愿者在内的整个赛事服务团队都能做到同心协力、协同补位,这体现出广马赛事组织的精密、专业和高水平,也是最让我为之感动的地方。”

相比于北京马拉松和上海马拉松,只有十余年历史的广马称得上“年轻”。但在陈宝玲看来,尽管广马的发展历程还不算很长,但连续十届追求精益求精,使得广马在短短十余年发展历程中连续实现了多个重大跨越。“2013年,广马拿到国内银牌赛事,2014年成为国内金牌赛事,等到广马拿到国际田联金标赛事称号时,总共只用了5年。2020年,广马的世界排名是第29名,这样的成果总会让人们充满干劲和激情,想把广马做得更好。”

陈宝玲认为,广马的高速发展离不开广州市政府在一开始对其的高定位,“从举办规格、转播规格、民众参与规格到赛事接待规格上,广马都能体现广州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定位。另外,城市文化、城市底蕴也促进了广马迅速成为国内排名前列的高规格马拉松赛事。”

“从另一方面来说,广马的发展反过来也推动了广州的城市建设,无论是从建筑、道路等城市基础设施,还是从城市文化底蕴展示、体育文化建设的角度来说,广马的迅猛发展都对广州提升城市形象具有较大推动作用。这几年,广马路线越来越精致、沿途风景越来越漂亮,广州举办路跑赛事的水平也越来越高,大众跑者和观众的专业化程度也越来越高,这些和第一届广马相比,都有了重大变化。”陈宝玲说。

回忆起头几届广马举办时的场景,陈宝玲坦言,那时各方面的条件都不是很理想:“在最初几届广马,我分别做过主管总助理和外场裁判长,当时的感受就是民众对赛事了解程度不高,有部分市民还因为交通管制会出现不理解的情绪。但从2016年开始,我就已经能感受到市民对于广马的支持和理解程度越来越高。”

据陈宝玲回忆,2012年首届广马时,终点的裁判还需采取手工计时,后面变成了芯片,但“在应用初期精度并不高”,随着技术的发展,芯片的稳定度和精确度也越来越高。而在裁判专业水平方面,2012年首届广马时,广东还没有很多专业路跑裁判,2014年陈宝玲代表广东参加全国路跑比赛监督培训,当时的同行者也只有两人,“但现在,广东除了拥有一支水准极高的裁判队伍外,国家级丈量员也有5名,比赛监督则有11名,这也让广马拥有了极为专业的技术保障团队。”

一直以来,陈宝玲都期待广马通过专业的组织和运行,能吸引更多专业跑者,同时再通过高质量的赛事服务,将广马打造成国际大满贯赛事之一,“在成为国际大满贯赛事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呈现给全世界观众一个更具岭南文化风情特色的广马,这需要政府、民众、赛事服务团队协同发力,在未来将广马办得越来越好。”

“70后”裁判黄绮静

专注把控起点和终点

黄绮静:从“奔波赶场”到“一人一岗”

同样服务了十届广马的还有中生代裁判黄绮静。在成为海珠区实验小学的体育老师前,黄绮静曾是专攻跨栏的专业田径运动员,2010年,黄绮静开始参与国内马拉松赛事的执裁工作;2012年首届广马上,她也成为裁判队伍中的一员。

黄绮静回忆,在头几届广马中,由于专业裁判较少,一名裁判往往要参与很多个地点的执裁,“比如我就曾经在一届比赛中先在起点检录、鸣枪后要赶去终点计时,还要负责赛后的工作。”黄绮静说,随着广马赛事服务越来越专业化,再加上广东裁判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现在的广马裁判已经细化到了‘一人一岗’,本届比赛我跟的是终点冲刺。”

黄绮静介绍说,自己在本届赛事中负责的工作主要是把控终点前冲刺现场各个方面,既需要保证赛事名次、成绩不能错,还需要合理协调终点不同人群的工作需求,“比如服务媒体,我们需要保证他们能够拍到精彩瞬间,能第一时间做采访;而在大众跑者集中抵达终点的阶段,我们要保证现场医护人员能第一时间上前提供医疗服务。”

黄绮静说,在自己第一次参与的终点执裁中,医护、记者、跑者、志愿者的出现顺序并没有现在这样清晰,但随着广马专业化水平越来越高,不同群体之间的配合度也出现了较大提升,“这也是广马越来越专业的佐证。”

在历届广马中,黄绮静负责起点或终点的工作次数最多,她对广马十余年变迁的感触更多集中在起终点上。在2012年首届广马,起点设置在花城广场靠近隧道的那一端,“那时整个场地会比较窄,不像现在的起点——天河体育中心广场这么宽阔、路线指引这么清晰。当时专业跑者占比也不是很多,有些人会想着往前挤,也有跑者不愿配合赛事组织。但从近几届的情况来看,广马跑者的专业化素质越来越高,每一届都比上一届更好。”

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同样体现在跑者装备上。黄绮静回忆说,在首届广马时,起点前只有特邀的国外专业跑者的装备比较专业,“后面大众跑者的装备则较为随意,但一届届慢慢看下来,我能感觉到大众跑者和专业跑者的装备差距已经不大,这也反映出如今马拉松在国内的认知程度有了极大提高,人们对于路跑的专业知识有了极大改善,人们对于自己爱好的投入也在不断增加。”

这种对于运动和路跑的热情,同样体现在广马逐年火热的报名积极性上。黄绮静说,本届广马报满名额仅用了116小时,这一时长已经创下了历届广马的新纪录。“可以看出人们对于广马这一赛事品牌的认可度越来越高,广马这一赛事名片的影响力已经拓展到了全国。”

“90后”裁判卢山

从喷淋点“转战”配送组

卢山:赛事保障越发精细化

在整个广马的裁判组中,上岗最早的是配送组裁判,曾是专业短跑运动员的卢山就是配送组裁判中的一员。2015年第四届广马是卢山路跑执裁生涯的起点,在那届广马之后,卢山开始参加国内竞走、马拉松赛事的执裁工作。第四届、第五届广马上,卢山作为喷淋点裁判参与广马执裁,此后主动请缨调到配送组。他介绍说,配送组的裁判需要提前跟各个点位裁判沟通好物资需求,在鸣枪前夜,配送组需要通宵达旦地将所需物资分发到位。

不论是作为喷淋点裁判还是作为配送组裁判,卢山对于广马近年来的变迁都有很深感触。“2015年第四届广马,那时的赛事规模虽然大,但在赛事组织、保障等方面的专业度还不是太高。”卢山回忆说,在广马刚起步的头几届,整个赛事的组织水平还没有如今这么精细化,“以喷淋点的物资准备为例,很多时候都是尽可能地多准备,但最后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铺张浪费,那时的广马在物资管理上远不如现在精细。此外,那时广马很多执裁的标准、流程,以及裁判培训等方面同现在相比还很不完善。”

亲历广马这些年的发展,卢山最大的感触同样是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在他看来,广马专业化的提升主要体现在选手专业水平、赛事组织保障和整个社会对于马拉松赛事的认知等三大方面。“在我第一次参与广马执裁时,街边有很多看热闹的市民跟着‘蹭跑’,这一方面反映出当时整个社会对于马拉松赛事的认知程度偏低,另一方面也暴露出赛事组织管理方面的一些问题。但在最近几年,这样的现象已经越来越少,赛事的组织保障能力越来越强,大众跑者的专业能力也越来越好。”

由于在路跑赛事执裁之外,卢山还经营着一家青少年田径俱乐部,对于近些年大众跑者专业素养的提升感触颇深:“从前很多人对马拉松赛事认知程度不高,觉得自己平时有锻炼习惯就能参与。但现在由于媒体的宣传,大众获取路跑专业知识的渠道变多,再加上线下跑团、资深跑马者的带动或是线上的社群影响,大众对于马拉松的认知程度已经越来越高。有了较多的知识储备和较为专业的训练,再加上专业装备的加持,让大众跑者的成绩越来越好,这和头几届广马举办时的情况相比,简直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卢山同样期待,广马这项在家门口举行的马拉松盛会能够成为广州一张享誉世界的城市名片。他希望有朝一日广马能够成为国际大满贯赛事之一,能将广州的城市形象和历史文化底蕴展现在全世界观众面前,“我期盼着让世界更多看到中国举办马拉松赛事的独特精神面貌。”

本版图片 受访者提供(除署名外)

(责编: admin1)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