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中小学教学新规带来困惑 放学时间如何调整?
广州中小学生春季新学期施行3项新规:课间15分钟、每天1节体育课、每天运动2小时。2月13日开学第一天,学校、家长都有一些困惑。课间长了中午延迟放学,孩子肚子饿怎么办?原本课程就安排得满满当当,“每天1节体育课”如何做到?体育课多了,体育老师如何保障?对此,羊城晚报记者进行了走访。
课间延长 放学时间如何调整?
开学前,广州市教育局出台新规明确,2025年春季学期,全市小学课间10分钟调整为15分钟,初中下午课间10分钟调整为15分钟;各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试点落实每天1节体育课的学校比例不少于30%;高中(中职)学校推动每周3-5节体育课,有条件的学校试点每天1节体育课,落实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要求。从今年秋季学期开始,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100%落实每天1节体育课。
面对新规,广州市白云区三元里小学教导处主任黄凌苹表示,学校开学首日即调整了作息表,课间休息为15分钟,“目前中午放学时间推迟了10分钟,下午放学时间不变。”
江村中学教导主任王宝云介绍,学校下午原本有两个课间,包括一个15分钟的大课间(用于眼保健操)和一个10分钟的小课间。为了让两个课间都延长至15分钟,学校将下午第一节课的上课时间提前,这样第二个课间就能多出5分钟,同时放学时间保持不变。
广州市天河区龙口西小学校长陈武介绍,为保障课间15分钟,学校中午放学时间从以前的12时调整到12时10分。
对此,有家长担心,学生活动时间增加,孩子不能带食物回校,中午放学时间推迟,到午饭时间孩子可能饥肠辘辘。本学期中午放学时间延迟5分钟的天河区华阳小学相关负责人介绍,学校一直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息时间和饮食习惯,在保证学生充足睡眠的前提下,倡导学生早睡早起,保证早上有充足的时间吃饱吃好早餐。
保障运动 师资和场地面临挑战
新规强化了学生体育运动时间,要求每天1节体育课、每天运动2小时。陈武介绍,过去对中小学体育课课时的规定是一二年级每周4节、三至六年级每周3节。但由于广州历来重视体育教育,包括龙口西小学在内的大多数小学实际执行的是一二年级每周5节体育课,三至六年级每周4节体育课。新规施行后,龙口西小学为了保证每天1节体育课,采取的办法是整合课程。“之前每个班每周1节班会课,此外还有两节道法课,两者有共同导向和内容,因此我们将班会课与道法课整合,把原来的班会课改成了体育课。”陈武说,如此保证了每个班每天1节体育课。
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些学校落实新规存在困难。有学校负责人表示,该校属于九年一贯制学校,新政实施起来难度较大,“特别是上午初中和小学的上课时间不统一,学校只有一套指令系统,目前还在商讨如何更好地将新规落地。”
广州大学附属中学南沙实验学校中学部负责人也表示,学校在落实新规方面存在压力。“时间管理上,课间时间延长可能会影响到学校的整体课程安排,特别是需要调整每节课的起始和结束时间,以确保教学进度不受影响;每天1节体育课以及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的要求,意味着需要重新规划学校的体育课程和体育活动,这可能会与其他学科的课程安排产生冲突。增加体育课和体育活动时间,也给学校的师资和场地资源使用带来压力。”
对于体育师资压力,陈武表示,学校和老师不应太过于专科化,应鼓励老师综合、多能,成为复合型人才。在小学,一个老师兼三四个学科是常态,例如劳动教育、综合实践、道法思政、心理教育等学科都可兼容。目前,该校的班主任每周承担1节体育活动课,在体育科组的指导下设计训练内容。学校也会组织体育科组对全校老师进行培训。
多学科融合对老师个人发展也有好处。“科技和世界发展如此快,学校的教学也会随之变化,老师需要多学习、多融合才能适应未来的教学。”陈武表示。
2022年教育部颁布的新课标对教师的跨学科能力提出要求,其中明确中小学每个学科跨学科教学比例不少于10%。
对于一些“麻雀”小学来说,增加体育活动时间,对学校运动场地的使用也提出挑战。“操场最多只能同时容纳6个班的学生运动,我们正在研究如何更科学地划分运动区域、选择运动项目。”一位校长介绍,学校将安排学生进行跳绳、踢毽子等对场地要求低、运动强度大的体育项目。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