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 >

太行古村落|路罗川:黄家台村

发布时间:2023-01-14 15:07:25来源:

红色古村落---黄家台


作者:徐红玉 图片:王为书

黄家台位于路罗川上游白岸川支流小南沟流域的中部,隶属信都区白岸乡管辖。沿邢左公路西行,到芝麻峪大桥左捌,就进入小南沟流域。这里群山怀抱,山高崖陡、林密沟深,依山傍水,风景如画,好似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黄家台有105户,345人,山场面积7000多亩。

村名由来

明朝初年有黄姓人家在沟侧台上建庄,命名为黄家台。清宣统年间,王氏由小戈廖村迁徙安居,但村名未变,沿用至今。从明初建村以后,黄家台就是路罗川上游的杨庄川、白岸川一带村庄通向武安(1949年前属河南省管辖)、沙河等地的古商道驿站。

深山文化村


台村背依西山坡,面向北五指山,坐西面东,村前溪流淙淙。村口台地上建有土地庙和龙王庙,土地庙前有古柏傲然挺立。相传,柏树村中清朝秀才所植,人称“秀才柏”。秀才常坐树下为木村民讲解四书五经等儒家伦理和为人处事之道,播洒文明之光。清朝鼎盛时期,村中有一师爷,精通律法,山区百姓有了纠纷,不进府县不进京,而是来找师爷断官司。因此,黄家台被称为“深山小北京”。
黄家台村内有古巷两条,保存完好的红石民居院落九个,秀才院完整而建筑质量上乘。

红色历史

抗日战争时期,因黄家台山高林密、易守难攻,八路军总部医院就选取这个隐蔽的地方做了临时战地医院。据史料记载,当时的战地医院名称为黄家台八路军太行模范医院,也称‘太行模范医院第四所’。这个战地医院是129师卫生部和太行军区联合创办的一所野战医院。当时,八路军129师主力部队385旅、386旅及其他部队经常从邢台西部山区前出太行山作战,有伤病员便转运到这里救治。
(米勒在太行前线)(医院旧址)当时战地医院的院长是德国医生汉斯·米勒,这位医生在新中国成立后,历任长春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沈阳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院长、北京积水潭医院教授、北京医学院副院长、北京医科大学副校长等职,米勒对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1989年,国家卫生部授予他“杰出的国际共产主义白衣战士”荣誉证书。汉斯.米勒是与白求恩一样伟大的国际共产主义白衣战士。村中老人说,当年徐向前、白求恩都曾经在村里住过,现在村中还留有国际主义战士、德国杰出的医生汉斯·米勒在村中的旧居,有医院手术室、医院药房、医院警卫室等旧址。

村中80余岁的王增生老人回忆,当时八路军医护有人员50人左右,伤员人数不详。一刘伯承、邓小平、徐向前、陈锡联、陈赓等领导都到过黄家台村,在这里指挥作战、慰问伤病员,看望汉斯·米勒医生,留下了珍贵的足迹。
(朱德会见米勒)

老党员王景信回忆说,当年黄家台这一带非常困难,缺吃少穿,粮食药品极度匮乏。战地医院来到这里,八路军为了减轻当地老百姓的负担,在这里开垦荒地,力争做到自给自足。而黄家台的村民们也并未旁观,而是全力以赴支援抗战,村民们省吃俭用,省下鸡蛋给伤员吃,小米留给伤员养身体。伤员多时,村民们就协助医护人员为伤员服药喂饭、缝补衣物,视伤员如亲人。王景信说,1942年5月,日军大扫荡,全村父老乡亲背的背、抬的抬,连夜把一百多名伤员转移到村后的秘密山洞里,并冒着生命危险,借夜色掩护,偷偷给伤员送水送饭,保障了伤员的安全。当时的黄家台村,村民们舍小家为大家,群众的农家院落就是医院,百姓的炕头就是伤员的病床,男人就是担架员,女人当起看护员。在黄家台的大多数伤员都转危为安,每天都有伤病复原的战士从这个战地医院康复归队,重新投入战斗的战士累计6000余人,为抗战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黄家台年轻后生被八路军战士不怕牺牲、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所感动,纷纷参军报国。王玉昌在部队勤于学习,13年跟随徐向前做话务员;王玉连跟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任职团司令部作战参谋:王景豪、路纪芳参加解放太原战役,英勇作战,光荣负伤。

文明新风

如今的黄家台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春天青山碧水,桃李花香,夏天绿树成荫,溪水淙淙,秋天瓜果飘香,色彩斑斓,冬天白雪映日,苍山雄阔。这里有干净整洁的街道,有美丽的庭院,有现代化的农村住宅楼,有乡村古民居,有保护起来的革命旧址。时常有党员和青少年来这里参观学习,传承革命精神。
黄家台的村民们珍惜如今的幸福生活,用他们勤劳的双手苦干实干,幸福生活指数蒸蒸日上。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侵权请联系删除。

(责编: admin)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