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 >

芒康古盐田 中国唯一 茶马古道“活化石”1300年阳光和风的杰作

发布时间:2023-02-25 16:31:46来源:

芒康古盐田 世界上唯一完整保持原始手工晒盐的地方

芒康,西藏茶马古道的第一站。

沿214国道一路向南,一片千年盐田就隐藏在这滇藏交界处的深谷里。

芒康古盐田,分布在奔腾呼啸的澜沧江两岸近500米的狭长地带,是世界上唯一完整保持原始手工晒盐的地方。这里至今还完整地保留着最原始的人工晒盐场地,也沿用着最古老的晒盐技艺,被称为茶马古道上的“活化石”。

岩壁上,3000多块盐田通过木架悬空搭起,呈方格棋盘般整齐排列,层层叠叠,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呈现出五彩斑斓的炫目色块。

上千年来,得益于大自然恩赐的卤泉,这里的女人们延续着古老的晒盐技艺,与阳光和风一起,完成了梦幻的巨幅大地“眼影盘”。

大地”眼影盘“

茶马古道上的“活化石”

盐井古盐田位于芒康县纳西民族乡,是滇藏路的六个地标之一。它距县城107公里,214国道澜沧江东西两岸,海拔2300米左右。

古盐田与奔腾呼啸的澜沧江水相伴千年

盐井,纳西族人称其"察卡"即盐井,"察"是食盐,"卡" 是洞眼。尽管这周边没有一块耕地,却养育了无数生活在这里的盐井人。

据史料记载,早在唐朝时期盐井就有晒盐的历史,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因地处深山峡谷,交通险恶,又远离传统的盐湖,大海更加遥不可及,盐井自然成为产量高、质量好的产盐地。

层层叠叠的盐田,犹如一面面镜子倒映出蓝天、白云和山峦

当地人说,盐井是块风水宝地,盐井村就驻扎在山神的怀里,因为这里从古到今都是交通要道,过去是“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现在是国道214的必经之路。

盐,在古代是只允许“官家”经营的硬通货。早在西藏吐蕃王朝之前,食盐比金子还要贵。盐井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传说中的格萨尔王和纳西王羌巴争夺盐井食盐而发生的交战,叫“羌岭之战”,最终格萨尔王战胜了羌巴,占领了盐井,活捉了纳西王的儿子友拉,到西藏吐蕃王朝后期,纳西王子友拉成了格萨尔王的纳西大臣,盐田给了纳西王子友拉。历经千年沧桑,这里的人们仍以晒盐为业,并保留着最古老、最原始的制盐生产方式。

也因此,虽然地处西藏地区,这里的盐民中,纳西族居多。芒康也成了纳西族在除云南丽江以外少数几个聚居地之一。

盐柱是晒盐的精华

如同钟乳石一般的盐柱

盐井被一条沟划分为上盐井、下盐井。

下盐井附近的农户中纳西族居多。他们中的大多数还保留着部分古老的纳西文化,这传统古老的制盐技艺其实就是纳西族手艺中的一项。而有一部分则住藏式民居、喝酥油茶、吃糌粑、说带纳西口音的藏语、信仰藏传佛教,和藏族没有太大区别。

身着传统服饰的藏民在晒盐

居住在上盐井的,虽都为土生土长的藏族人,80%却是虔诚的天主教徒。这里很多身着传统服饰的藏民脖子上挂着十字架,甚至有着“玛丽娅”、“约翰”等属于自己的教名。

距离盐田渐近,可以看到岸边数条盐民为行走便利而开的斜坡,高高低低,阡陌纵横,虽乱却别有韵味。

这些盐田均倚崖而建,上万根木头架子,支撑着无数块紧密相连的方形顶棚,多达10余层。每块盐田约7平方米,灌满卤水的盐田泛着青色或微红色光芒,煞是壮观。

盐水渗透木料在其表面凝结成一层厚厚的晶体

支撑盐棚的木料被经年累月地使用,盐水渗透木料在其表面凝结成一层厚厚的晶体,阳光下璀璨生辉。

隔江而居,却产出不同颜色的盐,当地百姓认为这是因为江东制盐的卤水是“凰”,晒出的盐是白色的;江西的卤水是“凤”,晒出的盐是红色的。

“其实,红盐与土质有些关系。我们这里的土石颜色基本上是红色或绛红色的,红盐应该是被浸染的。”加达村的格松顿登说。

层层叠叠的古盐田 By UU的旅行

古盐田里忙碌的晒盐女

“桃花盐”与晒盐女

在盐井,辛苦的制盐工作几乎均由女人来完成,一年中约有半年时间,她们奔波在盐井和盐田之间。

江边岩壁上密密麻麻的盐田里,晒盐女劳作中影影绰绰的身影,也成了一道独具风情的人文风景线。

晒盐女们先要下到十几米深的卤水井下汲水

早晨的盐卤最好,所以背盐卤要趁早。晒盐女们先要下到十几米深的卤水井下汲水,再背着重达35公斤的木桶爬上来,顺着弯弯曲曲的崖壁,将卤水注入自家盐池沉淀后,再从盐池把卤水分送到每块盐田,让卤水经过风吹日晒自然结晶。

她们说,多的时候一天可以来回背100多桶盐水。要等中午的时候,才能吃上当天的第一顿饭。

而即使在这样艰苦的劳作下,盐井的女人们依然身着艳丽的传统服装,绽放纯美的笑容。奔波于江边与盐田之间汲水与倒水的她们,就像在做一项灵巧的手艺活,游刃有余之中透露着轻巧明快。

晒盐女背着重达35公斤的木桶爬上来

一般情况下,春夏风高日烈,晒盐最多只需一两天就能好;秋冬日薄风寒,晒盐则需四五天。晒好后盐田里就凝结了一层厚厚的结晶盐,然后用木刮刀轻轻刮拢这层晶体,再装到竹背篓里沥干水分,她们就得到了大自然馈赠的财富。

“要趁着盐田还有点水分的时候刮,太干了白盐就分离不出来了。”扎西旺姆已经熟练掌握了刮盐的要领,“刮盐的力度也很重要,刮重了会刮出泥,刮轻了盐刮不干净。”

每年的3至5月河谷风强劲,很容易出盐,是晒盐的黄金季节,盐的品质是最好的。这个时间段晒出的盐呈肉粉色,适逢桃花盛开的时节,所以俗称“桃花盐”。

芒康桃花盐

6-9月的雨季,涨水的澜沧江漫过卤水井,顺便冲垮各家的盐田。后来,盐民们在筑堤以外还采取了“就井围墙”之法,在一些高产井的周围用石块筑起数米高的碉楼状围堤,以备洪水期间取卤水,即围栏。

现在嘎达村和盐井村的2000余口人,由50多个盐水泉眼供养着。岩石下的凿坑就是盐水,在当地人眼中取之不竭。

盐井的女人们身着艳丽的传统服装

盐田里随处可见女人忙碌的身影

对于普通人,盐是生活的调料,没有盐,日子会变得寡淡而病态,而对于晒盐人,盐就是生活本身。盐井的女人,把盐看做是风和太阳的礼物,“用泪水和汗水才能制成。”收获是艰辛的,却也是快乐的。

她们长年累月地在这条条险峻的小道上劳作,踏着澜沧江湍急的节奏,沿着祖先的足迹,在江水怒吼的恶劣环境下,无畏地追求着生活。她们的脸上,却总能找到质朴灿烂的笑容。

17岁的曲珍脸上总是有灿烂的笑容。林海音摄

只是在妇女们晒出小山一样的盐堆时,各家的男人们才赶着骡马来,将盐巴装袋上驮,运到盐井小镇的盐市上出售,再由盐贩子把盐巴卖到邻近的藏区,换回一些生活所需。

在马帮文化繁盛的时代,由于路途凶险,男人们一出去就要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背卤水、晒卤水、收盐,这些繁重的体力活就都落在了妇女和未成年人的孩子身上。

晒盐女要背着沉重的卤水桶爬上盐田晒盐

1993年出生的扎西拥宗,祖孙三代都是盐民,自家有25块盐田,加上租的盐田,共有40多块盐田需要打理。9岁起,她就开始背卤水晒盐,从早上4点要忙到晚上8点。

相对公平的是,这里还是女人当家做主,女子有继承自家盐田的权利,男人只能“嫁出去”。

晒盐进行中

盐民的古朴新生活

芒康盐井出产的盐又叫藏巴盐,是当地打酥油茶的必备品。只要取到新鲜的牛奶和酥油一起搅拌,然后再加上茶叶和桃花盐一起熬煮,就能做出口味上乘的酥油茶了。

芒康盐是当地打酥油茶的必备品

盐井所产的质量最好的白盐,吃起来并不是很咸。红盐会制成盐制品,特别粗糙的会拿来喂牲畜。据说,将红盐搅拌在草料中,可以防止牲畜生命,更健壮。

盐民将晒好的盐袋

过去,茶马古道的马帮曾经是这里的常客。每日,从清晨就在山谷中回响的阵阵清脆悦耳的马铃声,总会给格桑旺姆家带来喜悦的信息。如今,繁华逝去,时过境迁,用马帮驮盐已变成了稀罕的景致,取而代之的是每日络绎不绝从附近各藏区赶来拉藏盐的各类交通工具。

令人奇怪的是,格桑旺姆老人和他们村子的许多臧民,坚持用自己制出的盐换取一些生活必需品,像砖茶、布匹、蔬菜等。在他们看来,没有什么理由能够让他们放弃千百年来的生存方式。

茶马古道的马帮曾经是这里的常客

盐田边上的盐巴收购点

事实上,现在盐民的情况好多了,收盐的就在盐田边上,产了盐可以直接拉走,如果想要卖得价格高点,男人们就开上农用车出去销售,再也不用那么辛苦地长途跋涉了。

很多盐民现在也用抽水泵抽卤水了,女人们也不必每天背着沉重的卤水桶奔走于盐井与盐田之间了。

古盐上忙碌的晒盐女

近年来,随着芒康盐田知名度的不断提升,纳西民族乡借助盐田、天主教堂、文成公主庙等旅游资源,很多以前从事晒盐工作的盐民都选择从事旅游业,成了靠旅游产业吃饭的“新盐民”。

但也有部分盐民坚持了下来,延续着祖祖辈辈的手艺。40岁的尼玛丹珠,不仅自己家有30块盐田,还承包了40块盐田。

在盐田劳作了一辈子的老人

“现在,一块盐田一年收入在900元至1000元,70块盐田一年有7万元左右。”扎西旺姆边收盐边说,“晒的盐红白都有,晒好的盐分层,第一层多是白盐,第二层是红盐。白盐批发价每斤3元;红盐则便宜多了,每斤1元。”

这里很多盐民每户一年的收入大概是5000-20000元。所以,还需要做一些副业贴补生活。


 

澜沧江沿岸的盐田静静伫立了千年,独一无二的古老晒盐方式和当地特殊的自然环境仍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芒康盐井人把盐看做风和太阳的礼物。当地人说:“只要盐井还在冒出温热苦咸的卤水,我们就要珍惜这大地的馈赠。”愿这延续了千年的劳作方式,能够继续流传下去……

注:文中图片除标注外均来源于网络,侵权告之删除

芒康古盐田

文 编辑 丨县小志

封面来源:网络

参考:

盐政网:《西藏芒康县盐井镇:咂茶马古道入藏口的咸味》

中国西藏网:《西藏芒康盐民生活变迁记》等

(责编: admin)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