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 >

长髯“关长”:嘉峪关最火的“网红”

发布时间:2023-08-08 15:23:58来源:

▲李森在为游客手写“关照”(7月14日摄)。本报记者陈钟昊摄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陈钟昊 方欣 刘金海

骄阳下,塞外的飞沙走石在干热的风中狂躁。嘉峪关关城里,游客们把脸藏在面罩和墨镜下,试图躲避日晒与风蚀。

几乎没有人可以在嘉峪关的狂风中泰然自若,除了“关长”李森。

宽额高悬,长髯挂耳,身着龙纹花臂衣。透过人群缝隙,“关长”露出彪形大汉真容。

春秋季节,李森会换上一身厚铠甲,形象更接近于嘉峪关的游击将军。

古时,游击将军肩负着检查商旅使者往来的职责,“关照”即可理解为彼时的“护照”。如今,游客可从李森手中买上一份文创“关照”,模拟一场告别故土、前往西域的出关仪式,李森因此得名“关长”。

目前,这位43岁的西北汉子是嘉峪关最火的“网红”。有的游客宁愿在狂风烈日下等候几十分钟,只为听“关长”宣告自己“合法通关”。

将军“守关”

在李森的摊位上,放着一本《西域图志校注》,这是他十多年前在上海书城买的。

还有一本册子,全由李森手写,包含嘉峪关战事等文史知识、生僻字、全国各城市古地名等。“有些地方几年才来一个游客,不常写,古地名很容易就忘掉了。”

古地名是李森摸索出的与游客拉近距离的一种方式。这样的方式似乎在提醒游人,身在关城中,不妨和他一起穿越历史时空。

一位宁波姑娘听到李森称她为“明州美女”,愣了两秒才反应过来,接着便向李森行了个抱拳礼。

来自天津的游客告诉李森,天津除了叫“直沽”“沽上”,也曾叫“津沽”。李森听后,连忙将其补写到册子里。

在“打卡”风行的当下,不是每个游人都能慢下来沉浸在历史的叙事中。但与“关长”的三两对话,能激发每个人心中的那一抹文化乡愁。

有人惊叹,“关长”模样糙,讲起话、写起字来却“书通古今”。

今年6月,一条李森告诉游客“合影不收钱”的视频,竟被配上了感动的音乐,在网络上引起热议。

“嘉峪关的宣传不能只靠我们,得让游客来帮忙宣传啊。”李森说,如果他穿上古装,合影就要收费,嘉峪关还怎么扩大宣传呢?

从2001年起,李森断断续续在关城景区当旅游纪念品售货员。那时来旅游的人很少,李森有时一天也开不了张。当时的条件简陋,摊位上仅一桌一椅,不像现在搭起了棚子,能遮风蔽日。

“一张桌子,十年”。李森与风中黄沙做伴,时间久了,能体会到过去戍边将士的滋味。

他索性蓄起胡须,之后又缝制出一套铠甲,扮成“游击将军”,给游客们演绎古时签发“关照”的场景。

“癸卯年五月二十七,上京商贾……经嘉峪关前往西域批发雪糕,特发此照、合法通关!”

“签发”一张“关照”,李森要用毛笔或软笔写上游客的姓名、家乡的古地名,盖上自刻的印玺,还要询问游客“出关”的理由。有时,游客反应不过来,李森会编一个无厘头的理由,让他们“蒙混过关”。

日复一日,李森坐在城楼下,竟入了戏:是不是上辈子我就是嘉峪关的游击将军?

他试图在家族史中寻找答案。姑姑曾说,爷爷的爷爷是嘉峪关的一位将军。光绪八年,一位李姓游击将军在嘉峪关上任,叫李正鲁。

虽没有考证下去,李森冥冥之中觉得,自己“守关”就是“守根”。

事实上,李森12岁才成为嘉峪关人。那一年,李森跟随在酒泉钢铁公司工作的父亲,从武威市古浪县的老家迁出,成为嘉峪关这座移民城市的一员。

小时候,李森和伙伴们常在关城边左宗棠栽种的古树下玩耍,也曾爬上不远处的长城,眺望祁连山上的白雪。

“山北山南总是烽”的壮阔中,蓄蕴着他孤烟般绵长的雄关情。

文化乡愁

16岁那年,初中毕业的李森离开了嘉峪关。

那是一场从山到海的远游。李森想去沿海城市闯荡,他照着地图,计划沿陇海铁路去连云港,后来听说青岛的机会更多,便决定先去青岛谋生。

李森不喜欢固定的工作,辗转各地打零工。几年后,他找到了自己的定位:江湖艺人。在扇面上作画、在木头上篆刻、用电烙铁烫画……这些手艺李森“一看便会”。在异乡,他靠无师自通的一身手艺吃饭。

年轻气盛的李森与骨子里安土重迁的秉性对抗着,有的同乡干不下去回了老家,他却想着“怎么也要干得‘差不多’才回”。

北京潘家园、上海城隍庙、厦门鼓浪屿……李森行遍九州,还到过东南亚、中亚、中东等地。江湖艺人圈子小,营生靠口耳相传,用他的话说,哪儿有场子,大家伙就往哪儿去。

李森相信付出总有回报,一切只是时间问题。这不仅体现在手艺上,也是他为人处世的信条。找到了场子,他会招呼兄弟们一起干;一天下来没挣几个钱,但吃肉喝酒从不亏待别人。

走闯江湖,钱花了挣、挣了花。和嘉峪关作别的这几年,李森活得潇洒,仿佛出了关,寻得一片辽阔的天地。

但他从不讳言想家。21岁,李森打听到嘉峪关关城景区也有摆摊的场子,趁着南方旅游淡季无事可忙,他决定回家试一试。

回到嘉峪关的李森,发现家乡的旅游市场并不景气。领略过江浙一带古城、水乡等景区的繁荣,李森心里有了落差。

“六百多年的古城,咋就没人来哩?”

李森琢磨着,要让嘉峪关像外地景区一样,开发出有文化体验感的纪念品,帮助人们把这里的故事讲出去。

于是,每到嘉峪关旅游旺季,李森便从外地赶回来,带回精细的手艺和熟悉的乡音。从在宣纸上手写“关照”,到开发印刷、木板、卷轴式“关照”,到设计“通关放行”的台词,再到制作“游击将军”的铠甲、战靴……“关长”不断地上新。

近几年,随着嘉峪关旅游发展,旺季拉长,李森每年在嘉峪关的时间也从以前的一两个月延长到半年,甚至八九个月。

2011年,李森成家了,妻子是江苏人,婚后不久便随他在嘉峪关定居。李森的心境也发生了改变,他决定把宣传嘉峪关当成自己的事业。

“为家乡的旅游事业效犬马之劳”,李森在短视频平台上这样介绍自己。

嘉峪关的新符号

名气,突然而至。一夜间,李森猛增十几万粉丝,游客随之慕名而来,景区也开始在他身上做文章。“关长”“关照”逐渐成为嘉峪关的新符号。

走进闹市区的一家烧烤店,食客们一眼就认出李森,传来此起彼伏的“关长好”。有的人还会主动上前和他喝上一杯,表达喜欢和感谢。

“老哥自发帮我们家做宣传,我觉得老哥人不错。”烧烤店老板马玉忠说。

在李森发布的短视频里,他给朋友新开业的店铺做匾额、设计Logo,给景区的官方活动站台。他不要报酬,帮上忙就好。“不管啥事,光想眼前的利益不行,帮忙得扎扎实实地帮。”

对远道而来的游客,李森更不愿辜负。

清早,一名游客带着两个小孩慕名而来,想请李森写一张“关照”。李森恳切地说,给孩子们读一读展板上的字,或许有收获。

“‘照’是文书、证件,‘关’本意是门闩……”

李森多次告诉网友,自己只有初中文化,是景区的售货员,他不喜欢“网红”的称呼。但他也承认,越来越多人因他了解嘉峪关、走进嘉峪关,也为他个人的事业带来新的机会。

李森最近发现,他对嘉峪关的认识依然零散,他想把和嘉峪关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做一个系统梳理,开发一些适合孩子们的文创产品。

“我不会退休,要是干不动了,我就把我这些年在嘉峪关弄的东西做成一个展览,包括我做的衣服、写过的笔头……”

说话间,李森习惯性地捋了捋已经开始泛白的胡须。

作者:陈钟昊 方欣 刘金海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责编: admin)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