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宗街深藏风云
杨 丹
历经风霜的楠木厅。
正逢七夕。勤奋的朝阳照样起了个大早,将潮宗街的麻石路照得锃亮。光阴的打磨,让麻石布满沧桑,也收获了圆润、从容和骄傲。因着昨天一场不期而至的暴雨,连日来的暑气被冲散了不少。风吹过,哪怕仍是秋老虎的地界,竟也透出几分宜人。敲击在不同麻石上的足音,隐隐连成一支由远及近的交响曲,从历史深处迤逦而来,在晨光里拈花而笑。
麻石的确有骄傲的资本。在清雍正之后,长沙城的街巷陆续都铺上了麻石路面。但时代变迁的雨打风吹,坚硬的麻石也免不了零落的命运,有的损毁,有的拆建,有的挪作他用。目前,长沙市仅存四条古麻石路,而这是其中最长保持得最完整的麻石街。据介绍,潮宗街总计6500多块麻石,每一块都有编号,都在相关部门记录在案,是有“户口”的。
刻有“天倪庐”的大石。
这里保留了明清以来形成的街巷格局,可谓一条“又老又潮”的宝藏街。在省商务厅最近公布的第二批“湖南省示范步行街”名单中,长沙潮宗街历史文化街区赫然在列。九如公馆的典雅,金九活动旧址的肃穆,楠木厅低调中的奢华,烟霞里的精巧与小资……在九曲回廊般小巷中转悠,不时与多座民国公馆及宋代古城墙偶遇,历史的烟云喷薄而出,穿越之感油然而生,恍然间不知今夕何夕?
当又几弯几拐,快迷路时,来到一座名叫天倪庐的清幽小院。小院不大,但花木扶疏,有木质的亭台,有鹅卵石围砌的小水池,有诗廊,有碑刻,清雅中散发出浓重的历史文化气息。就连屋后,一条逼仄的小巷,也有著名金石书画家李立先生的题名:“陋巷”。
这里也是湖南时务学堂旧址。院子进门不远的靠墙处,立有一块黑色的卷轴样大理石碑刻,上书:清时务书堂故址。并附有具体的文字说明,绘有熊希龄、梁启超、谭嗣同、蔡锷4 人头像。梁启超手书的“时务学堂故址”,也拓印装裱挂在墙上。在主楼的侧面,建有一个时务学堂故址陈列室。100多年前,那些炙热灵魂,曾在这方天地汇聚,挥斥方遒间,激荡起一片时代的风云。
天倪庐院内一角。
1894年9月17日,北洋水师沉入海底,甲午战争失败。这大大刺痛并惊醒了国人。
梁启超说,“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他主张变法图强,涉及政治、经济、教育、科学、文化诸多层面。他在上海主笔的《时务报》,也吸引着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惊醒湖南人的,同样是甲午烽火。原本自傲守旧的湖南人怀着“吾湘变,则中国变;吾湘存,则中国存”的气概,开始了轰轰烈烈的自我变革。
1897年11月29日,经湖南巡抚陈宝箴批准,时务学堂在长沙三贵街原乾嘉两朝重臣礼部尚书刘权之旧邸正式开学。这是中国最早的新式学堂之一,也是维新运动的直接产物。创立之初,学堂即英才汇聚。熊希龄任校长,梁启超、李维格分别担任中文总教习和西文总教习,谭嗣同为学监,负责学生管理。维新派领袖唐才常也是教习之一,与谭嗣同时称“浏阳二杰”。除此之外,时务学堂还聘请了高水准的分教习、数学教习、舆地教习和测量教习等,几乎就是一所现代大学的架构。
梁启超对湖南寄予厚望,认为能推行维新运动的最佳选择,便是湖南。
为什么是湖南?他在《湖南广东情形》一文中曾写道:“湖南以守旧闻于天下,然中国首讲西学者,为魏源氏、郭嵩焘氏、曾纪泽氏,皆湖南人,故湖南实维新之区也……他省无真守旧之人,亦无真维新之人。湖南则真守旧之人固多,而真维新之人亦不少,此所以异于他省也。”又言:“十八行省中,湖南人气最可用,若能幡然变之,则天下立变矣。”
梁启超对学堂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期望,制定了《湖南时务学堂学约十章》,以立志养心等十条规章劝诫学生,希望他们能树立“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志向。
学堂前后三次共选录学生264人。这些学生中许多人成为杰出的栋梁之才,如“再造共和”的蔡锷,著名教育家、曾任北洋政府教育总长的范源濂,毛泽东和蔡和森的老师杨昌济,汉语言文学家杨树达,清末革命烈士林圭等。
“戊戌变法”失败后,湖南成为朝廷严厉整肃的重点,学堂由守旧派接管,更名求实书院。后与岳麓书院合并为湖南高等学堂,成为湖南大学的前身。
1922年,梁启超回到长沙,他专程重访时务学堂旧址,良久伫立,思绪万千,在题写下“时务学堂故址”六个大字后,想起动荡艰难的时局,忆及从前并肩战斗的学友,尤其是已化为英魂的谭嗣同、唐才常等人,不禁泪洒当场。
“清时务学堂故址”碑刻。
时务学堂见证了中国近代史上一代人革故鼎新的教育理想。虽然从成立到被取缔仅仅只有不到一年时间,却影响深远,是湖南从传统守旧转变为激进开放的关键力量,也是近代史上一次最激烈的碰撞,引发了近代新旧思想裂变,更点燃了从维新变法到辛亥革命的火光。之后,由学堂师生发起的自立军起义、护国战争,均是在其直接影响下的重大政治军事事件。
1938年,时务学堂故址毁于长沙文夕大火。抗战胜利后,爱国民主人士陈云章先生购买时务学堂废址的部分地皮建公馆,为纪念父亲、著名学者陈天倪,取名“天倪庐”。2014年,此建筑被列为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长沙时务学堂研究会成立,会址设于此。
告别小院,也告别了那远去的历史风云,但一股英雄气似乎还在驰骋纵横,经久不散……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